一纸协议,两天之内从签署到作废,彰显了中国汽车行业的激烈变革。7月6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一汽、东风、上汽、长安等16家主流车企,共同签署《汽车行业维护公平市场秩序承诺书》。这16家企业占据了国内市场90%以上的销量份额,其承诺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不以非正常价格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然而两天后,协会便宣布因条款表述不当,将涉及”价格”的表述从承诺书中删除。
特斯拉作为”鲶鱼”进入中国市场后,其价格策略迫使众多车企跟风降价,却并未带来销量的显著增长。汽车工业协会此举的初衷,是为了避免价格波动超出合理范围,保护国产品牌成长,促进行业有序发展。删除条款的决定,则体现了让汽车产业回归市场逻辑的考量。那么,汽车行业究竟该不该打价格战?用降价换取市场是否是良方?新能源车企的价格战究竟是亏是赚?
新能源汽车降价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尽管一汽、上汽和特斯拉都签署了价格承诺,却转头又玩起了”花样”。一汽大众在签署承诺当天就宣布ID.家族车型15.59万元起,上汽大众紧随其后,ID.3车型最高降价3.7万元。第二天特斯拉也升级了引荐奖励计划,购车人可享受3500元尾款抵扣。刚刚过去的上半年,汽车行业战火首先在新能源赛道点燃,随后地方补贴退出也推动燃油车市场进入降价潮。
产业转型中的价格战是常见竞争手段,中国汽车品牌必须穿越这一周期。该打的价格战挡不住,因为降价能刺激消费、促进市场增长。消费者以更低价格买到心仪车型,同时推动车企控制成本。对于想快速占领市场的品牌,价格战堪称品牌与消费者的共赢。独立策略研究员陈佳指出,价格战表面看是特斯拉发起,实则源于国内市场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性桎梏尚未消除。
承诺书签订并不意味着竞争缓和。当前市场格局已足够激烈,需要正确引导价格战。从其他行业经验看,价格战爆发意味着赛道进入成熟期,需要通过贴身肉搏进行自然筛选。燃油车市场因国六标准实施面临降价潮,而新能源汽车通过降价可提升市场占有空间。马斯克上半年逆势降价反而取得销量增长,印证了降价在关键时期的必要性。
未来市场将遵循二八原则,规模化和头部效应是竞争关键。短期看,价格战压缩盈利但换取市场,长期看价格是准入门槛。在确保品质前提下,降价能加速新能源汽车普及,符合国家政策方向。传统价格战有滑向不正当竞争的风险,但汽车行业技术变革中,适度的价格竞争对各方都有益处。
7月6日中国汽车论坛上,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透露特斯拉单车利润是比亚迪的8.5倍,达10426美元。成本高、单价低是利润狭窄的根源。新能源汽车竞争日益激烈,成本优势和技术实力成为关键。国内车企若想打价格战,必须专注成本控制和技术创新。参考小米策略,在高中低不同档位吸引定向人群,控制毛利率。雷军曾表示硬件净利润率不超过5%,超过即降价回馈消费者。
小米的成功经验可套用新能源汽车:通过智能硬件高配低价赢口碑,互联网直销减少渠道成本,依赖口碑裂变,销售周边服务实现盈利。新能源汽车首先是汽车产品,其次是科技产品,最后是消费品。购买决策除了便利性,用户体验和科技感也很重要。价格战同时要科技驱动提升生产效率,通过规模效应降低边际成本。
比亚迪通过刀片电池和DM-i系统在中低端市场撕开口子,最新DM-i系统创新将成本压缩至一万元以内,成为混动市场佼佼者。品牌向上方面,易四方和云撵等创新技术为高端市场提供动力。这种双轮驱动策略既占据市场先机,又为未来订单奠定基础。成本控制方面,比亚迪、广汽埃安等选择海外建厂,从整车出口转向散件出口或直接建厂,降低投资成本、运输成本,规避关税壁垒。
新能源汽车价格战必须要有章法。降价是促销手段和鞭策激励,是国产品牌应对低迷市场的短期利器,但快速构建核心竞争力才是长期有效方式。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市场有理由相信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能在价格战中胜出。价格战不是盲目的,而是需要科学策略的竞争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