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科技领域的热点不断涌现,广告营销行业似乎也形成了一种默认的操作模式——紧跟科技潮流。当VR概念刚进入大众视野时,各行业便迅速规划出VR教育、VR培训、VR艺术创作等一系列看似宏伟却至今尚未实现的蓝图。随后,区块链、NFT等概念又成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热门话题,而元宇宙概念的崛起更是让地产行业成功收割了一波互联网用户。图片来源:OpenAI
今年的AI大模型热潮自然也未能幸免于广告营销行业的关注。尽管各大互联网巨头自家的AI大模型尚未提及,但ChatGPT在短短半年内已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产品中。有的汽车品牌利用AI大模型提升智能车机的对话体验,有的游戏公司借助AI大模型丰富游戏中的对话内容,甚至有企业将AI大模型嵌入智能家电,满足用户与冰箱、空调、电水壶等设备互动的需求。虽然这种”Q宝”行为能否转化为实际销量尚不明确,但考虑到智能家电作为智能家居的交互入口,这样的应用似乎也有其合理性。然而,某品牌计划推出”ChatGPT自行车”的消息还是让小雷对行业的”创造性”感到震惊。ChatGPT会骑自行车吗?尽管该品牌将其称为”有思想的自行车”,但经过简单搜索,小雷发现这款自行车在外观、配置和技术指标上与该品牌另一款电动自行车高度相似,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由于原版自行车本身也是智能电动自行车,可以连接手机并同步定位数据,因此难以判断这款”ChatGPT自行车”究竟是全新升级还是简单更新。此外,品牌方并未公布ChatGPT模型是内置在车机本地还是通过手机App实现,官网上也找不到这款”超前”电动自行车的相关信息,至于内置的ChatGPT版本更是无从知晓。图片来源:Urtopia
根据品牌介绍,这款”ChatGPT自行车”可以”轻松请求导航指示,并在行驶中进行自然对话”,借助ChatGPT为用户带来沉浸式互动骑行体验,就像与车机助手对话一样。但问题在于,该品牌主要面向欧美用户,而”车上的助手”通常是Google Assistant和Siri。如果用户想与语音助手互动,为何不直接使用蓝牙耳机唤醒手机呢?当然,该品牌也可以利用AI技术分析用户骑行习惯,优化动力曲线以匹配用户偏好。但这些功能在ChatGPT出现前已在国内品牌电动自行车中普及,这种刻意捆绑ChatGPT的行为更像是在蹭热点。产品需要热度,OpenAI也需要热度
为了了解行业看法,小雷与ChatGPT进行了对话,探讨AI大模型对蹭热点行为的看法。作为合格的”端水大师”,ChatGPT并未给出明确答复,表示”并非所有人都会认同这种策略”,但也承认”这是一个普遍趋势”。从原始目标来看,AI旨在解放生产力并处理复杂数据问题。以ChatGPT为例,AI能解决传统语音助手无法理解模糊指令的痛点,使语音控制和交互更加自然,提升用户体验。另一方面,将ChatGPT等语言模型引入不同产品品类,也是OpenAI等AI企业所期望的。OpenAI为ChatGPT提供完整的第三方开发支持,鼓励开发者将其整合到服务中。毕竟训练AI模型需要大量用户数据,第三方合作也能反哺AI发展。再说了,除了第三方产品借助ChatGPT热度外,ChatGPT也需要这些服务维持自身热度。据SimilarWeb监测,进入二季度以来ChatGPT访问量大幅下滑,6月可能出现环比负增长。SimilarWeb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ChatGPT访问量环比增幅分别为131.6%、62.5%、55.8%、12.6%和2.8%,呈现下滑趋势。图片来源:AppStore
为保住访问量,OpenAI放宽了IP限制并推出移动端App。但随着更多互联网巨头加入AI模型战场,OpenAI的影响力又剩下多少呢?诚然小雷深知对话式AI的强大实力,GPT-4更是当前几乎没有对手的AI模型。它是许多人的”工具”,若其他企业善用,对话式AI将大幅提升工作效率,丰富用户交互体验。但真正能活用AI的品类和品牌目前却少之又少,大部分”加入”ChatGPT的产品只是图一时新鲜,徒增噱头而已。小雷也明白AI普及离不开这些尝试,只是看到这些频繁拉上ChatGPT的产品,总会想起当年全行业蹭区块链热点的场景。对于这些概念产品,一句”下次一定”或许是对它们短暂生命周期的最好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