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业正进入存量搏杀时代,诞生于传统类目之上的“新品类”成为市场新的增长引擎。京东、天猫等平台数据显示,“新品类”展现出惊人的高速增长潜力。这里的“新”是相对成熟的“老品类”而言,在手机、家电、PC、耳机、键鼠、智能家居、教育硬件等细分赛道,不断涌现出“新品类”产品。例如游戏手机、影像手机、折叠屏手机、学习手机、4K 投影仪、开放式耳机、轨道插座、大功率移动电源、轻量化鼠标、NAS 网络存储、闺蜜机等,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雷科技本专题将深入洞察“新品类”所透露的新消费、新技术、新需求趋势,发掘那些在细分场景下更好地满足用户消费升级需求的好产品。
大约一周前,红魔 8S Pro 创下了一个新的纪录——将手机内存容量提升至 24GB,这比大多数笔记本电脑的 16GB 内存还要高出 50%。24GB 内存究竟有多大意义暂且不论,至少在手机圈,红魔对超大内存的追求并不令人意外。毕竟,在如今的游戏手机品牌中,红魔算是为数不多的坚持者。游戏手机并非什么新鲜事物。自 1973 年第一台手机问世后的 50 年间,游戏手机至少有过两次意义非凡的尝试,代表作品分别是诺基亚 N-Gage 和索爱 Xperia Play。但如果从智能手机时代的第一款游戏手机 Razer Phone(雷蛇)算起,如今我们熟悉的游戏手机诞生不过 6 年。
这 6 年间发生了许多变化,雷蛇放弃了游戏手机业务,昔日的游戏手机龙头黑鲨正处在倒闭边缘,小米尝试了两代后选择退出,联想也放下了拯救者手机。环顾手机江湖,如今只剩下努比亚红魔、华硕 ROG 继续探索游戏手机的变局。与此同时,手机游戏领域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从手机厂商到玩家,对游戏体验的宣传和重视不仅没有减弱,反而还在持续加强。一度,《原神》让玩家对手机在性能、发热以及综合游戏体验方面的要求超越了常规旗舰机。然而,《原神》最终依然未能将游戏手机拉回主舞台。游戏手机是否能够继续生存,目前尚无定论,但我相信,这并非一场空想,也并非一地鸡毛。
游戏手机改变了手机行业。从去年开始,游戏手机的声量和关注度明显下滑,黑鲨的卖身传闻更是将质疑推向了高潮,随之而来的是对游戏手机的质疑越来越多,越来越响亮。不过,谁也无法否认,游戏手机在过去几年中给整个手机行业留下的深刻印记。许多 Android 用户应该记得,过去与 iOS 阵营相比,Android 手机普遍存在“不跟手”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屏幕显示跟不上手指触控,无法做到指哪打哪。这其中既有 Android 自身的问题,也有屏幕的问题,一个关键因素则是屏幕触控采样率。游戏手机首先抓住了这个痛点,大幅将触控采样率提升至 240Hz,甚至是 480Hz 和 960Hz,再结合系统优化以及更高的屏幕刷新率,从而让手机屏幕更加“跟手”(缩短触屏响应时间)。这种变化也带动了整个手机行业的升级,包括 iPhone 在内都提高了屏幕的触控采样率。
游戏可以说是最注重视听体验和反馈的一种内容,从游戏主机到 PC 都不例外,游戏手机也不例外。除了尝试将屏幕刷新率提高到 144Hz,将插帧技术应用到手机上,游戏手机还在“反馈”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比如扬声器的声音效果和马达震感。游戏手机在声音层面的投入,除了满足一些玩家“听声辨位”的需求,实实在在地提高了游戏音效和配乐的表现效果,让游戏更有沉浸感。震感反馈也是如此。相比常规旗舰,游戏手机往往更有动力塞下更大、更好的震动马达,并投入更多精力进行震感调教。震感上的改进,给了玩家更真实的物理反馈感受,实际上也溢出到日常的打字和其他场景,改变了 Android 手机“到手关震动”的窘境。
类似的改变还出现在散热上。由于在核心 SoC 上选择不多,游戏手机很早就开始提高核心频率,进一步压榨处理性能,对应的配套措施则是强化手机的散热设计,加大散热片面积,甚至像 PC 一样内置风扇。众所周知,前两年高通连续推出了骁龙 888 和骁龙 8 Gen 1 两代“火龙”SoC,导致 Android 阵营为了改善糟糕的游戏表现,都在向游戏手机的散热取经。
除此之外,游戏手机还率先推出了游戏空间/模式、游戏助手等设计,如今可以在大部分国产手机上看到。至于肩键设计,坦白讲我一直没有找到在 FPS 游戏之外的价值,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改变了一些玩家的手游体验。不过最终我们都知道,游戏手机的这些改变,始终没能扭转它们的式微。
游戏手机的“可行”最好证明来自游戏笔记本电脑(以下简称游戏本)。繁荣的 PC 游戏,直接让游戏本成为笔记本电脑最核心的品类之一,同时 PC 游戏的高性能、高规格要求也让游戏本成为了许多创作者的首选。考虑到消费者购买笔记本电脑的核心场景无非是办公、创作和游戏,也就不难理解 PC 厂商对游戏本的重视了。到了手机上,《原神》曾经也让游戏手机看到了成功的曙光。2020 年《原神》推出后,尽管饱受单机游戏玩家的反对,却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无可争议的商业成功,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玩家对手机性能表现的不满。事后来看,《原神》无论从项目规模还是游戏画面表现,都堪称手游界的“3A 游戏”。而领先同行一大截的游戏画面也带来了超前的性能要求,恰巧又碰上了高通的两代“火龙”SoC,导致一段时间内,手机厂商在发布会上都在大谈特谈《原神》的游戏体验,但实际上都在降亮度、降分辨率,只有 iPhone 和游戏手机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吃透《原神》。
问题在于,随着高通接连推出台积电工艺的骁龙 8+ Gen 1 和骁龙 8 Gen 2,旗舰手机的性能和发热表现全面改进,基本都能在最高画质 720P 下的《原神》跑满或接近 60 帧。此时价格并不便宜的游戏手机又要面对那个灵魂拷问:玩游戏都没差,我为什么不买旗舰手机?游戏手机很难回答。
历史上所有游戏平台的成功,都离不开作为核心的游戏内容。玩家可以因为《塞尔达传说:王国之泪》的好玩而忍受 Switch 孱弱的机能,却不会购买一台空有性能的游戏机。PC 玩家同样追逐游戏而非游戏商店,升级显卡的背后是为了玩到更好、更多的大作,它们往往需要更高的硬件配置。说到底,游戏手机还是需要更多对性能要求更高的热门游戏,来证明它的价值和必要。但《原神》推出至今快 3 年了,国内玩家还是只能看到米哈游新推的《崩坏:星穹铁道》,腾讯的《王者荣耀·世界》依然遥遥无期,其他在配置上接近原神的手游,也远不能说服玩家在换机时专门考虑它。
游戏手机的未来在“长板”,不在“短板”。过去许多分析都表示,“重游戏,轻手机”的产品思路阻碍太多人接受游戏手机。的确,极具风格化的设计,为了强化游戏体验带来的厚重,都让大众用户对于游戏手机多少有些“敬而远之”。但这种分析忽略了,当手游玩家将游戏体验纳入购机考虑因素之时,最主要的还是了解手机在游戏方面的优势能否打动自己。比起短板理论,或者叫“木桶效应”,游戏手机的存在可能更符合长板理论,只有抓住自身的“长板”,将“长板”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才能跳出主流手机的“围剿”,建立自己的用户心智。而游戏体验,才是游戏手机可能成功的根本。如果为了补足游戏手机的“短板”,比如做轻薄、做便宜,反而削弱了“长板”,最终只会被玩家淘汰。
举个例子,红米推出 K40 游戏增强版的时候,卢伟冰说他们重点针对“太厚重、太花哨、太贵”三大痛点进行了改进,然后采用了非常不游戏的天玑 1200,针对游戏的设计也基本只剩实体肩键。再到卢伟冰宣布 K60 系列取消“电竞版”的时候,无非也是认为“(K60 Pro)帧率、画质全面超越电竞手机”。K40 游戏增强版的失败与红米游戏手机的终结,都说明了游戏体验才是游戏手机根本。但就如前文所说,游戏手机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游戏手机的命运,当然要考虑到手机厂商的努力,但更重要的前提,归根结底是由手游大作们决定的。或者换句话说,如果米哈游们不给高通多上点强度,多涌现一些“显卡杀手”,游戏手机的未来:注定会是黯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