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人工智能若设定自身目标,将引发何种连锁反应?当其目标与人类价值产生冲突时,我们该如何应对?是否应彻底放弃超级人工智能的研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其潜在的社会风险愈发凸显,人们不禁担忧工作将面临被取代的命运。究竟哪些职业将首当其冲?本周,比尔·盖茨在《The risks of AI are real but manageable》一文中,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的风险与机遇,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提出应对策略。他认为,历史的经验与全球合作是化解风险的关键,并呼吁政府、企业及个人共同参与,在技术发展与监管之间寻求平衡。本文将围绕盖茨的四大核心观点展开:人工智能生成的Deepfake与虚假信息、人工智能对社会风险的放大效应、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冲击,以及人工智能继承偏见并虚构事实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技术已能轻易制造Deepfake音频和视频,传播虚假信息的能力远超以往。从电子邮件诈骗到社交网络谣言,技术始终被用于制造谎言。而人工智能将这一能力推向极致,几乎人人都能生成逼真的虚假音视频。想象一下,一条冒充你孩子的语音信息,声称被绑架并要求汇款,其带来的恐慌远非文字所能比拟。在选举层面,人工智能生成的Deepfake可能动摇选民的判断,甚至改变选举结果。尽管如此,盖茨仍持谨慎乐观态度。他认为,人们终将学会辨别虚假信息,就像我们逐渐识破尼日利亚王子邮件诈骗一样。同时,人工智能也能被用于识别Deepfake,形成攻防循环。虽然无法完全杜绝虚假信息,但人类并非束手无策。
人工智能的普及将使黑客攻击更加容易。他们能利用人工智能编写更高效的代码,寻找软件漏洞,并针对个人信息发动更精准的钓鱼攻击。然而,人工智能同样能成为防御工具,帮助安全团队提前发现并修复漏洞。盖茨强调,不应因噎废食,阻止人工智能发展只会让犯罪分子占据优势。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军备竞赛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各国竞相研发网络武器,可能导致更危险的冲突。但历史经验表明,核不扩散体制虽不完美,却阻止了全球核战争。建立类似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全球人工智能监管机构,或许是明智之举。
在就业市场,人工智能将在未来数年提升人类工作效率,而非完全取代人类。无论是工厂流水线还是办公室文员,人工智能都能成为得力助手。盖茨认为,生产力提升对社会有益,人们将有更多时间从事教育、医疗等助人事业。然而,部分工人需要适应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工作环境,政府和企业应提供再培训支持,避免社会动荡。事实上,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堪比个人计算机的变革。文字处理软件虽未淘汰办公室工作,却彻底改变了工作方式。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或许更剧烈,但人类终将适应。
人工智能模型存在幻觉与偏见的风险,源于其训练方式。这些模型通过分析海量文本,寻找语言模式,却缺乏对上下文的理解。例如,当被要求计划坦桑尼亚旅行时,人工智能可能推荐不存在的酒店。它甚至可能在你指出错误时说”抱歉,我打错了”,尽管这并非其本意,只是学习了人类常见的道歉方式。此外,人工智能会继承训练文本中的偏见,若主要阅读关于男性医生的文章,其回答可能默认医生多为男性。尽管部分研究人员认为幻觉是人工智能的固有缺陷,盖茨并不认同。他相信,随着技术进步,人工智能将学会区分事实与虚构。OpenAI等机构正在开展相关研究,将人类价值观融入人工智能,使其具备更高级的推理能力。
人工智能的风险需要全球合作来应对。政府、企业及个人都应参与监管,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用于积极公正的目的。透明度、问责制和公众参与至关重要。人们需要理解人工智能的决策机制,并能寻求答案或投诉。虽然问题复杂,但通过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找到让人工智能发挥最大潜力,同时减轻其风险的方法。人工智能的未来并非悲观或乐观,而是取决于我们的选择。只要我们保持警惕,积极应对,就能驾驭这一强大技术,创造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