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无线网络技术,但你是否听说过Li-Fi?这两个名字仅差一个字母,却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通信技术。近日,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正式通过802.11bb标准,将Li-Fi技术纳入规范,使其作为基于光的无线通信技术得到官方认可。Li-Fi究竟是什么?它能否取代Wi-Fi?未来我们上网、通话是否都能依靠Li-Fi实现?
### Li-Fi:用可见光替代电磁波通信
Li-Fi的概念并非新鲜事物,早在十几年前,移动通信领域学者Harald Haas就在TED演讲中首次介绍这一技术,演讲标题为“用每一盏灯泡传输无线信号”。Li-Fi是“Light Fidelity”的缩写,意为“光照上网技术”。与我们熟悉的Wi-Fi、5G等基于电磁波的通信技术不同,Li-Fi另辟蹊径,利用日常可见光进行数据传输。
电磁波通信技术虽然成熟,但频谱资源日益紧张。全球各国对频谱资源进行严格划分,如5G、4G、Wi-Fi分别占据不同频段,导致频谱资源竞争激烈,近期WiFi 7与5G在6GHz频段的争夺便是明证。而Li-Fi则采用另一种思路——可见光同样可以承载数据。例如,一盏亮着的灯通过开关状态(亮代表1,灭代表0)传输二进制数据。借助特殊芯片控制,理论上灯泡每秒可开关百万次,实现高速数据传输,且人眼无法察觉这种闪烁。(图源Pixabay)
灯光单位时间内的开关次数,我们更熟悉的叫法是“频闪”。护眼台灯常以高频闪为卖点,我国合格灯具标准要求闪动频率不低于3125Hz(即每秒3125次),而OLED屏幕因低频闪问题曾备受争议,如今随着技术进步,已可实现1920Hz高频闪。(图源lifi.co)
### Li-Fi的优势与挑战
Li-Fi的核心优势在于避开了拥挤的电磁波赛道,另辟蹊径。首先,通信资源丰富,全球LED灯数量远超通信基站,理论上只需在现有灯具上安装微型调控装置,即可实现低成本Li-Fi设备。可见光自带能源,无需额外供电。其次,实验室测试显示,Li-Fi传输速率上限不断提升,2015年央视报道我国可见光通信实时速率达50Gbps。此外,Li-Fi保密性更强,封闭空间中光线易被遮挡,降低信息泄露风险。(图源lifi.co)
然而,Li-Fi的致命缺点同样显著。其双向通信能力不足:灯泡可发射信号供手机接收,但手机如何向灯泡传输数据?显然,在手机上安装微型灯泡既不现实,也不安全。若采用红外线辅助,速率又将大打折扣。其次,光信号抗干扰性差,易被建筑物、雾霾、雨水阻挡,而Wi-Fi、蜂窝网络的穿透性则强得多。有人会问,光纤同样依赖光信号,为何Li-Fi受限?关键在于光纤通过全内反射在封闭介质中传输,损耗极小,而无线场景下克服干扰难度极大。
### Li-Fi:补充而非取代者
尽管Li-Fi技术优势明显,但现实应用场景有限。商业化落地受阻,说明其面临现阶段难以逾越的技术瓶颈。Li-Fi虽炫酷,但无法取代Wi-Fi等成熟技术。电磁波通信历经数十载考验,用户体验与商业化均取得成功。Li-Fi虽有颠覆性潜力,但抗干扰性等缺陷使其难以大规模普及。
不过,Li-Fi在小范围场景中仍有用武之地。2017年,NBA金州勇士主场场馆采用Li-Fi技术为球迷提供无线网络,球迷站在LED光束下即可上网,有效缓解Wi-Fi拥堵。超市中,飞利浦曾尝试用LED灯具实现室内定位,精度远超GPS。近年CES展会上,厂商展示的Li-Fi台灯、照明面板等产品虽概念性强,但证明Li-Fi仍有实际价值。(图源Oledcomm)
### Li-Fi的未来:补充与演进
雷军认为,Li-Fi短期内主要作为补充技术存在。对于下一代移动通信6G,其或将融合多种技术,包括卫星定位、Li-Fi等。或许在6G时代,Li-Fi的潜力将得到更充分释放。(题图来自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