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法务部近期的高调维权行动引发广泛关注,比亚迪、蔚来、零跑、理想等汽车品牌纷纷以强硬姿态应对负面言论,将法务部门推向舆论中心。比亚迪怒斥博主”龙猪-集车”恶意诋毁,要求删除言论、公开道歉并赔偿500万元;蔚来起诉”蔚蔚收容所”账号运营人,要求注销账号并赔偿损失;理想则连续以商标侵权、不实消息为由控诉多家企业和博主。这些维权行动虽然维护了品牌形象,但也让这些品牌被贴上”不好惹”的标签,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用户好感度。
企业维权本是维护品牌形象,但过犹不及的高调手段反而可能适得其反。汽车行业作为技术专利密集型产业,维权事件并不罕见,但近期大厂法务部的行动却格外引人注目。这些法务部门大多在2023年二季度开始活跃,其中理想汽车法务部入驻时间最长,但粉丝量仅3549人,远低于特斯拉法务部突破1.2万的规模。特斯拉法务部近期清空所有微博,明显转向低调路线。
大厂法务部近期行动备受关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维权事件集中爆发,二是法务部门言辞犀利、态度强硬,与以往躲在幕后发布通稿的形象截然不同。车企法务部门对侵犯名誉权的博主控诉力度最大,要求苛刻。比亚迪起诉”龙猪-集车”要求赔偿500万元,蔚来起诉”小牛说车”提出同样要求,而零跑汽车则相对温和,起诉自媒体”优视汽车”赔偿50万元。理想汽车起诉山东临沂一家贴膜店侵权,索赔金额高达120万元,引发网友质疑。
车企法务部高调维权背后,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造车新势力将品牌经营得如IP般人格化,重视用户运营和个性化标签,因此对负面言论更为敏感。蔚来坚持宠粉人设,小鹏称用户为”鹏友”,理想打造”幸福的家”形象,这些品牌IP的价值决定了车企不能容忍污点。此外,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杂乱,用户缺乏辨别能力,传统公关手段难以维系媒体关系,车企不得不拿起法律武器”杀鸡儆猴”。
造车新势力从争议中走来,舆论环境一直苛刻。流量为王的年代,IP热度是把双刃剑,传统公关手段难以扭转舆论,只能采取更强硬措施。但高调维权真的能收到预期效果吗?理想起诉贴膜店后,网友在直播间调侃索赔金额;比亚迪起诉”龙猪-集车”引发汽车博主两极分化评价。自媒体博主更支持大厂重拳出击,而普通网友则习惯站在弱者一边,不满大厂强硬作风。
车企最关心客户,对网络黑料敏感是为了树立正面形象。但用户担心车企会像对待自媒体一样对待自己,增加维权难度。特斯拉”车展维权案”、蔚来更改车主权益等事件历历在目,谁也不想这些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车企在合理情况下维护权益没有错,维权效果也很明显:比亚迪起诉”龙猪-集车”投入资源巨大,让恶意制造黑料的博主不敢再放肆;法务部开通微博也为用户提供反馈渠道,加强沟通。
与法务部相比,车企创始人更是社交媒体话题人物。李斌、李想、何小鹏、王传福等人均留下惊人言论,李斌表示”赔到破产绝不妥协”,王传福唱衰自动驾驶,李想与多位大佬打口水仗。与这些大佬相比,法务部的犀利言辞似乎小巫见大巫。车企法务部维权没有错,但如何在震慑自媒体博主和讨好用户间取得平衡,还需要改进方式方法。毕竟最终为车子买单的是用户,只有获得用户认可,所有努力才不会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