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远川科技评论(ID:kechuangych),作者:叶子凌,编辑:李墨天,微新创想经授权转载。今年7月底,日本正式实施限制23种半导体制造设备出口的新规,重点针对10-14纳米以下的先进制程设备。规定要求向白名单之外的“其他国家”出口设备时,必须详细申报设备规格和用途,而这里的“其他国家”指向明确。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长期由美国、日本和欧洲企业主导。2020年以前,中国超过80%的设备依赖这些地区进口。以光刻领域为例,辅助光刻过程的涂胶显影设备,90%以上源自日本东京电子[1]。核心光刻机则被荷兰阿斯麦(ASML)垄断,剩余不到10%的成熟制程光刻机市场,由尼康和佳能瓜分。自去年底起,日本效仿美国推出类似政策。尽管新规生效不久,但中国芯片企业对日本禁令的担忧已持续两年多。加上荷兰也实施出口限制,国内先进制程突破之路几乎被封锁。半导体产业面临四面楚歌的困境。原本在产线外围观望的中国设备商,却迎来转机。夜行:从0到1的蛰伏尽管光刻机备受关注,但半导体设备远不止这一种——其市场规模甚至不及产业链其他环节。注:本文聚焦半导体制造环节所需的前道设备,不包括封测设备。刻蚀和薄膜设备市场规模超过光刻机,二者与光刻机并称“三大主设备”,合计占据70%市场份额。刻蚀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光刻标记区域,实现功能外形制造;薄膜则在材料表面形成均匀氧化膜,构建功能层。由于光刻技术受波长限制,单靠光刻机难以满足5nm、3nm等先进制程,需通过反复刻蚀实现尺寸微缩。因此,现阶段先进制程工艺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刻蚀技术的叠加。这也是近两年刻蚀和薄膜设备市场份额超越光刻机的原因之一。全球刻蚀市场长期由美国泛林、应用材料和日本东京电子主导,合计占据90%份额[1]。直到2020年,中国中微公司和北方华创才在刻蚀设备市场占据约2%份额。2020年,中微5纳米刻蚀设备进入台积电先进制程产线,虽订单和收入不及美日企业,但已是十多年明争暗斗的突破。2004年,60岁的应用材料前高管尹志尧回国创立中微,专攻刻蚀设备。因其在应用材料的工作经历,中微创立后始终被美国严密监控。三年后,中微首台刻蚀设备问世,应用材料便以窃密为由提起诉讼;泛林也在2009年控告中微专利侵权。这两起官司历经多年,最终以中微自证清白告终。但美国企业的打压并非中微最棘手的问题。尹志尧曾坦言[2]:“依赖美国设备20年,突然有中国公司提出替代方案,客户通常不愿尝试。”半导体设备市场准入门槛极高,研发到投产需与下游客户深度合作。设备需在产线上反复调试,通过上下游循环反馈迭代,因此晶圆厂和设备厂商从研发阶段就形成紧密绑定,不易更换供应商。半导体行业作为技术密集型高利润产业,更换设备面临磨合成本、良率下降和订单流失风险,远超后进厂商的“成本优势”。这种基于“市场验证”形成的无形信任壁垒,才是国产设备商难以逾越的难关。当时国产设备技术水平落后,加之无法参与市场验证,导致产品虽成熟却鲜有订单,陷入恶性循环。换言之,连上牌桌的机会都没有,何谈赢球。而改变这一局面的,恰恰是海外制裁。契机:封锁的反噬今年7月,《华尔街日报》报道上海国际半导体展览会上,国产芯片和设备商展现“严肃但挑衅”的精神面貌[3]。制裁加速了国产替代进程,“本土供应商称,若无限制措施,芯片制造商不会考虑使用其技术。”《华尔街日报》文章揭示了美国拉拢盟友全行业封锁的负面影响:迫使中国通过市场机制而非行政手段解决卡脖子问题。上世纪初,中国推动操作系统自主化,但因产品竞争力不足、生态薄弱,导致单位检查时用国产,检查后换微软。这就是“无法参与市场验证”的后果。缺乏订单和真实客户,产品缺乏迭代升级资金,容易陷入技术断层。制裁前,国产半导体设备最大难关是市场态度。但制裁改变了这一局面。美国技术封锁不断升级,未受制裁企业也形成“早晚被制裁”预期,促使企业主动寻找备选方案。2018年前,“买不到设备”或只是黑天鹅事件。但华为案例后,哪怕可能性仅20%,企业也会寻求备胎。这对国内设备商意味着上牌桌的机会,可参与产品市场验证。加之中国大陆作为最大单一市场,哪怕分得一小部分,也是巨大份额。因此,尽管美日制裁聚焦先进制程,但下游晶圆厂不得不未雨绸缪,逐步提高成熟制程产线国产化率,既是战术也是战略。过去一两年,中国半导体上游国产化率快速提升。2022年下半年至今,全球半导体业绩下滑,日本半导体制造装置协会(SEAJ)预测2023年日本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将下滑23%[4]。对比之下,A股设备公司业绩逆势增长。北方华创(刻蚀、薄膜设备)预计净利润同比增长121%-156%;中微公司(刻蚀、薄膜设备)预增109%-120%;万业企业(离子注入设备)预增加316%。2023年第一季度,盛美上海(清洗设备)净利润同比增长2937%;芯源微(涂胶显影设备)同增104%;华海清科(CMP设备)2023Q1净利润同比增长112%。除光刻机外,几乎所有细分龙头均实现大幅增长,少则翻倍,高则十倍。这是技术封锁下国产设备上牌桌的表象。另一方面,设备与下游客户合作后形成长期绑定,完成替代后同样如此。韩国因日本制裁推动本土半导体设备发展,已证明这一点。发力:久违的黎明韩国是因上游制裁倒逼本土半导体设备发展的典型案例。2019年7月,日本限制三种关键半导体材料出口,三星受影响最大,其3nm工艺研发因EUV光刻胶受限而延缓。韩国政府紧急拨款6万亿韩元(约335亿人民币),三星也投资多家材料企业寻求国产替代。日本制裁在国内引发反对声音,学者汤之上隆指出:“制裁正在摧毁日本氟化氢产业,堪称历史性愚策。”日本同样依赖韩国市场,一旦韩国全面国产替代,可能永远失去这一市场。事实是,制裁两年后,韩国本土材料尚未量产,设备商SEMES已超越日本老牌设备商SCREEN,成为全球第六大设备商,其母公司正是三星[5]。这反映半导体行业特征:晶圆厂与政府合力,也能培育出“能用”的供应商,后续只需提升良率和工艺。中国制裁后骤增的订单体现这一趋势。2022年国内晶圆厂招标中,国产设备中标比例达36%[6]。芯源微从2017到2019年营收增速分别为28.7%、10.6%和1.5%,2020年后跃升至50%以上。北方华创和中微近两年净利润均超三位数增长。当国产化成为共识,国内公司上牌桌机会将增多。当年国产操作系统最大的问题是外部环境波动:太平洋两岸关系亲密时,国产自主无人问津;紧张时又高喊口号。电子产业追赶最怕内部决策摇摆。尾声2019年4月,美国为否认中微独立研发7nm刻蚀机,组织听证会。尹志尧用三个观点说服美方:1. 亚洲人严谨,适合集成电路产业,且生产线已转移至亚洲;2. 他未将技术从美国带回中国,反而将中国早期教育经验带到美国;3. 中国是最大半导体市场[2]。这三个观点解释了国产设备快速发展的原因。但也需看到,设备公司增速惊人背后,营收基数仍低。全球顶级设备公司年营收普遍超千亿元,目前国内仅北方华创在2022年突破百亿。财报显示,除光刻机外各环节均有突破,但约一半国产设备环节国产化率未显著提升。从0到1突破艰难,产业繁荣需更长时间。以面板产业为例,从2003年京东方接盘韩国现代LCD业务算起,中国花了近20年才成为全球最大面板生产国,期间面临行业竞争、巨额补贴争议等挑战。技术差距面前,产业界承受的绝望常人难以想象。前两年上海浦东街头,沪C牌照出租车司机或为中芯、华虹工程师兼职。长路漫漫,开拓者们仍在耕耘。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少些虚热,方为正道。参考资料[1] 电子行业:半导体设备系列报告之一—— 全行业框架梳理,东兴证券[2]《上财商业评论》第一辑:“百年商学”,魏航天[3] China’s Chip Industry Braces for Further Sanctions With Concerns and Defiance,The Wall Street Journal[4] 大降23%!日本半导体设备年度销售额预期大幅下调,为什么,第一财经[5] 渺小的霸权:日本半导体材料的神话与现实,远川研究所[6] 自主可控逻辑继续强化,聚焦低国产化率、先进制程突破,浙商证券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微新创想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微新创想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http://www.idea200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