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天下网商(ID:txws_txws),作者:沙棠,编辑:伊页,微新创想经授权转载。中国零食行业的领军人物许世辉,即将带领他倾注心血打造的达利食品,正式告别资本市场。6月底,达利食品与融世国际联手发布公告,宣布正式启动私有化退市计划。公告显示,许世辉全资控股的融世国际将以每股3.75港元的报价,向市场投资者回购达利食品的全部股份,交易总额高达约57亿港元。若私有化计划顺利获批,许世辉将持有公司96.11%的股权,达利食品将正式撤销上市地位。这一果断决策背后,是许世辉对市场价值的深刻洞察与长远布局。
公告中,达利食品集团明确指出私有化的核心原因——长期被市场低估。自2015年登陆港股以来,公司股价始终徘徊在较低水平,成交量低迷,难以充分展现其真实价值。私有化将为企业腾出更广阔的战略空间,助力长远发展。回顾过去,2018年初,达利食品股价曾创下6.17港元/股的历史高点,市值一度攀升至1069.51亿港元。然而此后,股价持续下滑,长期在3.5港元/股附近波动,市值最低时跌至326.33亿港元。截至发稿前,达利食品总市值约为476.5亿港元。股价的低迷表现,除了估值困境,也折射出公司近年来业绩下滑的深层原因。
回溯1989年,许世辉在福建泉州创立美利食品厂,这便是达利食品的雏形。从一条生产线的小作坊,到如今年营收超200亿元的零食帝国,他成功打造了达利园、可比克、好吃点、和其正等知名品牌。然而,随着新消费品牌的崛起,达利食品也面临着品牌老化的挑战。2020年至2022年,公司净利润连续三年下降,在高速发展30余年后,这家龙头企业开始显露疲态。对于许世辉而言,达利食品的私有化只是第一步,更艰巨的任务是引领企业走向可持续增长之路。
相较于因巨亏暴雷而被迫退市的企业,达利食品的退市之路更显从容。在整个食品饮料行业,达利食品凭借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低线市场的深耕细作,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旗下达利园蛋黄派、可比克薯片、好吃点饼干、和其正凉茶、乐虎功能饮料、美焙辰面包、蓝蒂堡曲奇、豆本豆豆奶等产品,均属于一二线品牌阵营。依靠这些“八大金刚”,达利食品持续创造着可观利润。2022年,尽管归母净利润降至29.9亿元,但在整个行业来看,这一表现仍属中上水平。
回顾达利食品的崛起历程,许多人或许未曾想到,这家百亿商业帝国的成功,竟源于“模仿”这一看似简单的策略。上世纪90年代,泉州的花生瓜子风靡全国,但许世辉却敏锐地发现了饼干市场的潜力。从惠安美利食品厂的小作坊起步,通过工业化生产和独立包装的革新,“美利牌”饼干迅速在福建地区走红。随着雀巢、达能等国际巨头进入中国市场,区域小品牌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竞争日益激烈。就在品牌命悬一线之际,韩国品牌好丽友派的出现,为许世辉带来了新的灵感。好丽友派凭借精致的包装、诱人的口感和林志颖的代言效应,迅速占领了中国高端休闲零食市场。但好丽友派的单价接近2元,主要面向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许世辉敏锐地意识到“下沉市场必有商机”,带领团队研发推出达利园巧克力派,在名称、包装、口味上与好丽友高度相似,但价格仅为后者的三分之一。这一策略大获成功,达利园巧克力派甚至一度击败好丽友,达利品牌也一炮而红。
尝到模仿甜头的达利食品,迅速将目光投向了下一个目标。2003年,乐事薯片风靡全国,达利集团迅速推出可比克薯片;2004年,模仿亿滋推出好吃点;2007年,跟随王老吉的脚步推出和其正……通过这种“跟随战略”,达利食品成功将一个个“前浪”拍在沙滩上。虽然创新力不足,但达利食品却有两个看家本领:一是高性价比策略,深耕下沉市场;二是强大的渠道网络。达利产品的定价通常只有市场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精准定位80%的消费群体。在市场布局上,公司初期主攻三四线城市和乡镇市场,这一策略让外资企业在下沉市场难以企及。在下沉市场,达利编织了传统渠道、现代零售渠道和电商渠道相结合的立体网络。据兴业证券产业报告,传统渠道贡献了约三分之二的销售额,现代零售渠道占比约四分之一。目前,达利食品全国拥有6000家经销商和过万销售人员,覆盖国内大部分县域和乡镇,通过子品牌捆绑粘连战术,产品一经推出便迅速铺货,抢占市场份额。
时代浪潮滚滚向前,“跟随战略”的优势逐渐减弱。这种策略确实降低了达利食品的试错成本,也为许世辉带来了巨大财富。2018年,他凭借627亿元的身价登上了福建首富的宝座。然而,长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模仿模式,让不少食品饮料企业陷入困境。在新消费浪潮下,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百草味等品牌迅速崛起,消费者开始追求个性化、趣味性的消费体验,部分群体对达利食品的打法逐渐失去兴趣。此外,健康饮食风潮的兴起,让“0糖0脂”“低糖”产品成为市场新宠。达利食品赖以成功的蛋黄派,在如今的市场已不占优势,和其正凉茶的市场份额也逐渐被新式饮料蚕食。达利似乎越来越不懂年轻人了,财务报表上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18至2022五年间,企业营收起伏不定,2022年总营收为199.57亿元,与前四年相比几乎停滞,甚至出现下滑。盈利能力同样疲软,2020年至2022年,净利润分别为38.49亿元、37.25亿元和29.90亿元,增速持续下滑,整体呈现负增长趋势。2022年净利润和营收双双下滑,主要原因是两大支柱业务表现不佳:休闲食品部分收入90.3亿元,同比下滑9.2%;即饮饮料部分收入51.23亿元,同比下滑22.3%。“休闲食品属于高频次的大众消费品,是集团未来最大增长引擎。”在投资者会议上,达利食品副总裁田元昕这样表示。然而,这个引擎目前似乎动力不足。从研发费用来看,达利在这方面的投入长期处于低位。2022年,其研发费用率为0.38%,低于三只松鼠(0.52%)、良品铺子(0.54%),远低于盐津铺子(2.4%)。令人唏嘘的是,专注模仿的达利,反而被各路中小品牌反超,比“好吃点”更便宜的“吃好点”,比达利园容量更大的“达禾川”,纷纷出现在乡镇小卖部。与此同时,公司引以为傲的渠道优势也在逐渐削弱。据中国经营报报道,部分经销商反映,达利食品不协助清理库存,缺乏旧货分流机制,导致大量存货积压,甚至出现经销商篡改产品生产日期的现象。据新京报,达利食品对经销商收取的费用繁多复杂,渠道商拿货利润空间被压缩,不少经销商叫苦不迭。
达利食品不甘心于原地踏步,积极推出多款新品,如“苏哒SOULDAR”苏打饼干、低糖凉茶“萂茶”、达利园“全新小白卷”以及可比克“小弯曲薯片”,覆盖面包、饼干、花果茶等多个领域,但市场反响平平。在零食、饮料两大支柱产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达利开始尝试跨界,涉足地产、电商等领域。2018年,达利推出“fuluota芙罗塔”平台,并给经销商下达经营指标,最终却以失败告终。次年,企业因宣传虚假广告被监管部门处以3673.04万元罚款,引发广泛关注。许世辉本人也深陷风波,他曾牵头成立湖北达利地产有限公司,跨界地产行业,却因延期、拖欠佣金等问题被多名消费者起诉。时移世易,对于达利来说,过去成功的策略在新的市场周期已难以为继。
内外部挑战交织下,离开港股或许是达利食品的当下最佳选择。市场传言,对于企业的下一步动向,各方仍有不同猜测,A股市场或许将成为达利食品的下一个栖身之地。若想得到A股资本市场的认可,达利食品还需持续转型,改变长期形成的跟随战略和低价竞争惯性,坚持多品牌战略。不甘心原地踏步的达利,正在努力跳出发展的囚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