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防晒衣以短款紧身到长款如裙的多样款式,成为当之无愧的”爆红”单品。电商平台数据直观展现着这一热潮:618期间,服饰类防晒新品成交额同比增长高达180%,消费者人均购买防晒服饰数量是往年的2到3倍,防晒衣整体交易额(GMV)同比增长136.70%。尽管被防晒衣层层包裹,年轻人们的”防晒焦虑”却丝毫未减。从防晒霜到防晒衣,再到防晒口罩和防晒帽,防晒装备的升级迭代与高温天气紧密相连,更离不开国产防晒服饰品牌如蕉下的强势推动。然而,当大品牌忙于营销造势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转向代工厂和”平替”产品。
01 从头到脚,越防越焦虑
“无防晒不出门”已成为”早八打工人”陈晶的生活信条。这位从小就不算白皙的姑娘,直到大学才开始格外在意肤色变化。社交平台和身边人的审美导向让她自然而然地追求白皙形象。陈晶最初选择防晒方式主打”省事”,认为多涂几层防晒霜就能解决问题。但去年她意识到,”还得是物理防晒更可靠”。两年间,她的物理防晒装备箱不断扩充,衣柜里约三分之一塞满了各式防晒衣和防晒帽,柜门上还挂着冰袖、防晒面罩和防晒腿套等装备。”防晒衣也要讲颜值”陈晶强调,她会根据不同场合选择不同装备——”上班穿长款养蜂人式,约会穿紧身显瘦款,爬山则穿冲锋衣款”。她的目标明确:出门就要全方位无死角防晒,彻底赢过紫外线。
北京姑娘林心雨堪称”防晒老手”,她常挂嘴边的是”养儿不一定防老,但防晒肯定防老”。从高中开始,她的包里就必备防晒乳和防晒伞。当”硬防晒”风潮兴起时,林心雨成为朋友圈首个实行”木乃伊式”防晒的人。”刷到太多晒伤变黑显老的案例,所以只要被晒到就特别焦虑。”即使高温40度,她也全副武装。但即便从头到脚严防死守,林心雨的防晒焦虑从未消失——走在路上看到别人防晒衣覆盖更全面,就立刻搜索同款;前一秒刷到晒出雀斑的帖子,下一秒就照镜子检查皮肤变化。
小红书上的”防晒人””陈晶们”为何如此焦虑?社交平台铺天盖地的防晒帖子功不可没。打开任何平台都能看见”还有谁没做物理防晒””别再做无效防晒””防晒装备晒晒”等帖子刷屏,购物车的诱惑难以抵挡。但背后往往站着品牌方。QuestMobile《2023年夏日经济之防晒市场洞察》报告显示,2023年4月,小红书平台参与防晒产品营销的品牌多达489个。以防晒双层小黑伞出道的蕉下堪称头部玩家,其营销投入可见一斑。2019年以来,蕉下合作KOL数量激增,迪丽热巴、赵露思、李佳琦、周杰伦等明星纷纷代言。招股书显示,2021年蕉下与超600个KOL合作,这些KOL合计拥有约14亿粉丝,带来45亿浏览量。同期,蕉下广告营销费用分别为3691.7万元、1.19亿元和5.86亿元,占同期总收入比例达9.6%-24.4%。最新数据显示,QuestMobile统计今年4月抖音防晒产品达人营销投放金额中,蕉下以391.5万元位居第一,远超蜜丝婷(304.4万元)和波司登(219.3万元)。于是,”199元防晒伞、299元防晒服、249元贝壳帽”成为年轻人防晒标配,焦虑驱使下,无数怕黑的年轻人心甘情愿掏空钱包。
02 大品牌”祛魅”,平替抢占市场
当”防晒全家福”成为人手必备,蕉下、蕉内、OhSunny、VVC、觅橘等防晒服饰品牌迅速抢占年轻人心智。618期间,这些品牌销量大幅上涨:蕉下总成交额同比增长130%,OhSunny爆款防晒衣同比增长200%,VVC遮阳帽同比增长120%。伴随销量水涨船高,这些品牌产品价格也节节攀升。CBNData数据显示,388元以上防晒服同比增速超400%,200元只能买到基础款。天猫数据同样显示,300元左右防晒衣最受欢迎。这固然与品牌初期强势营销有关,但”硬科技”宣传也是重要推手。蕉下曾提及AirLoop面料、原纱防晒技术等自研技术,蕉内则强调”注入凉感粒子”等创新。这些”硬科技”背后是不断上涨的”溢价”。
然而,社交媒体观察显示,消费者正对大品牌”祛魅”,转而寻找”平替”。有消费者算账:”99元蕉下防晒口罩里,近49元是广告费。”头部品牌口碑也开始分化,小红书出现大量”蕉下溢价太高””直接找工厂店买不香吗”等笔记。搜索”防晒服”相关笔记超16万篇,其中”平价防晒服”占四分之一,”蕉下平替”笔记达3万篇。不少笔记推荐”60元搞定全套防晒装备””不到30元防晒衣质量超好””平替防晒衣真香”等。这些平价装备多来自代工厂。1688电商平台显示,标明”蕉下同款”的工厂防晒衣售价仅40-50元,不及蕉下六分之一;冰袖、防晒面罩等单品在1688售价仅10-30元,而品牌售价常达百元。陈晶如今也开始寻找”平替”:”防晒衣样式太多,每件品牌都太贵,网上测评防晒效果差不多,不如直接冲平替。”
03 “防晒人”累了,蕉下们还能”热”多久?
防晒市场正热,华经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2016-2022年防晒服饰市场规模从459亿元增至67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5.9%,预计2023年达742亿元。灼识咨询数据则预测,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958亿元。在此背景下,波司登、真维斯、安踏、李宁等跨界品牌纷纷入局。波司登自2022年入局以来,近三个月防晒衣销售额已超2亿元。
然而,防晒衣特点不断”内卷”——有品牌宣称面料含玻尿酸”保湿防晒二合一”,布料含木糖醇”立减5摄氏度”,甚至能驱蚊虫。但社交媒体出现越来越多”过度防晒”的声音。小红书已有超5万篇相关笔记,如”远离被制造焦虑,不要过度防晒””紫外线不是洪水猛兽”等。有网友发帖”决定不再防晒”:”打伞、防晒衣、冰袖等过度防晒方式何尝不是内耗?东亚女性太焦虑了,身材、生活、工作、肤色都要焦虑,出门涂防晒戴面罩……其实晒一会儿太阳不会更糟,何必活得这么辛苦。”
尽管”硬防晒”消费热潮持续升温,但热浪终会退却。当品牌们不断内卷,”防晒人”却开始疲惫。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微新创想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微新创想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http://www.idea200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