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三季度,本地生活领域的竞争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战火从线上到家逐渐蔓延至线下到店。9月10日,高德地图发布”扫街榜”,以信用资产为核心重构点评体系,引发行业震动。9月20日,淘宝、支付宝、高德三端同步上线团购业务,形成多点协同的作战体系。据悉淘宝将与饿了么合作拓展到店业务,同时与高德形成业务协同。面对阿里的战略加码,美团也积极应对,推出个人AI Agent产品”小美”等创新举措。近期行业观察显示,美团在核心正餐外卖市场仍保持70%的市场份额,新业务实现减亏,阿里尚未在餐饮外卖领域形成实质性冲击。
美团方面表示,地图作为出行工具,增加到店功能需要较长的用户学习周期。此外到店业务对线下运营能力要求极高,用户习惯已深度固化,若无大规模补贴难以改变产品定位。一位美团到店业务负责人指出:”到店业务频次低,高德若想通过大额补贴实现高ROI,难度极大。”
然而阿里显然已意识到单线作战难以充分发挥集团资源优势,已采取双线作战策略。在高德扫街榜之外,淘宝闪购与饿了么入局团购业务,与高德形成互补,共同构建”大消费平台”的本地生活生态。这表明阿里集团层面推出高德扫街榜并非偶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
从短期来看,高德扫街榜聚焦点评市场中的信用价值缺失问题,通过权威榜单重建用户信任。尽管导航与到店场景仍存在用户心智鸿沟,但从长期视角看,该产品通过获取真实用户反馈、整合市场数据、积累信用资产,将显著提升阿里到店和到家业务的竞争力。
作为用户驱动的数据产品,点评类产品的核心价值在于真实反映用户评价。但随着商业化加速,部分服务商和商家通过钻空子操纵评价,导致信用资产大幅缩水。过度商业化使产品驱动力从用户转向商家,形成”不可能三角”困境——既要保证用户真实反馈,又要满足商家经营需求,同时还要实现平台商业化目标,三者难以兼顾。
大众点评作为商业化最成熟的点评产品,通过向商家提供营销工具实现变现,其在线营销收入占核心本地商业板块大头。截至今年第二季度,美团核心本地商业在线营销收入达135.5亿元,同比增长10.5%。但商业化因素使大众点评陷入两难:既要通过商业化生存,又不能损害消费者体验。
抖音在到店业务中另辟蹊径,通过信息流媒介与囤券模式改变用户到店路径,但并未对美团到店业务造成实质性影响。信息流模式虽能触达用户,却无法替代点评榜单的决策效率。高德意识到直接挑战行业领头羊胜算不大,转而聚焦大众点评核心弱点,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
高德CEO郭宁在发布会上明确表示,扫街榜承诺永不商业化,正是基于对点评产品”不可能三角”的深刻理解。既然无法同时兼顾各方利益,不如专注用户与商家核心诉求。这一战略选择决定了高德扫街榜需要一定周期积累能力,包括商家规模、用户口碑、心智认知等。
一位分析师指出,相比战术价值,高德扫街榜的战略意义更为重要。导航-到店逻辑的核心是获取真实用户评价,形成数据反馈与用户信任的飞轮效应。高德将商业化交给其他业务,专注于构建基础设施能力。
数据驱动是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放弃商业化后,高德将重点放在榜单功能价值与信用价值上。通过重建信用体系,高德扫街榜叠加了导航与消费信用两大体系:高德地图基于用户打车、定位、导航等行为判断评价真实性,芝麻信用则将评价含金量提升至新高度。其他巨头难以复制这一模式,因缺乏分摊成本的有效机制。高德地图数据边际成本持续下降,免费策略能最大化网络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高德扫街榜发布后,外界普遍认为从导航切入点评可行,但独立完成应用内转化难度极大。到店与打车场景逻辑完全不同,高德难以复制打车业务模式。此外,到店业务需要建立强大的线下运营体系,比司机端运营更为复杂。
高德敢于放弃商业化,还出于建立第三方评价体系的战略考量。通过提供权威客观的评价,高德可在导航、打车功能之外,打造全新流量入口。此前有观点认为高德缺乏场景,无法单靠扫街榜打通到店。但淘宝、支付宝、高德三端上线团购业务,证明阿里已改变策略,采用多入口协同模式。
供给端,饿了么持续扩充到店团队,重点拓展美团未覆盖商家。一位饿了么BD表示,自5月入局外卖以来,商家已主动拥抱饿了么,到店业务拓展顺利。淘宝则将餐食供给扩展至零售领域,凭借丰富的品牌商家池显著扩充到店品类。零售人士指出:”淘宝让所有零售类目线上团购、线下核销,大家电、数码等强体验产品将受益。”
饿了么与淘宝分别解决了高德扫街榜的场景问题,而支付宝从支付环节完成整个到店业态闭环。阿里布局本地生活业务,如同围棋中的”长”与”尖”技法:淘宝闪购与饿了么整合是深化原有业务,高德扫街榜则是战略突破。高德为阿里”大消费平台”提供数亿月活地图,扫街榜则在此基础上构建更精确的到店评价体系。
需要指出的是,扫街榜引入的商家大多同时经营外卖业务,未来可能将到店经验复刻至到家场景。一旦扫街榜在到家和到店领域建立决策心智,用户将更倾向于在淘宝、饿了么、支付宝等平台下单,形成新的消费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