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作为人类科技进步的技术核心,始终沿着摩尔定律的轨迹不断演进。随着智能手机芯片对小型化、低功耗的极致追求,晶体管微型化的作用被显著放大。台积电凭借晶体管缩小的技术路径,长期保持行业领先地位。从180nm到3nm,台积电用20年时间淘汰了99%的竞争对手。尤其在28nm节点后,凭借FinFET技术的逐步突破,在14nm以下市场基本实现垄断。
摩尔定律的演进规律显示,每18-24个月晶体管数量翻倍即可带来芯片性能翻倍或成本减半。过去十多年间,CPU和GPU性能每两年多提升一倍,晶体管密度三年翻番,能源效率则用了近四年的时间才达到预期。尽管摩尔定律仍在推进,但速度明显放缓。终端市场需求正从智能手机转向人工智能,这一转变带来了新的挑战:高算力AI芯片既需要先进制程,又要求成本平衡。全周围栅极(GAA)技术的出现为制程突破提供了可能,但同时也伴随着制程复杂性和制造成本的急剧增加。芯片制造商在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间寻求平衡,使先进封装成为代工厂的重要发展方向。三星和英特尔恰好掌握了这两条技术路径,成为台积电为数不多的竞争对手。
在3nm节点上,三星率先采用GAA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台积电仍坚守FinFET路线。英特尔则计划在2nm节点赶超台积电,并计划在先进封装技术上建立优势。那么问题来了,用台积电的方式打败台积电,是否可行?
从3nm开始超车
2nm被视为半导体制程的物理极限,因为当晶体管尺寸缩小到这一程度时,量子效应会显著影响电子行为。全周围栅极(GAA)晶体管通过栅极材料包围源和漏,提供更好的电流控制,有助于减少量子隧道效应,使更小制程的芯片制造成为可能。台积电、三星和英特尔不约而同地展开制程竞速赛,虽然都计划在2022-2023年进入3nm,2025年进入2nm商业化阶段,但细节有所不同。三星率先量产3nm并采用GAA技术,而台积电仍沿用FinFET技术。台积电总裁魏哲家表示,选择沿用FinFET是为了确保技术的实用性和可靠性,帮助客户持续推进产品。但真正原因可能是,尽管三星率先量产3nm,但因5nm节点能耗问题,客户选择有限,只有矿机芯片买家愿意尝试。三星需要在3nm时代寻找技术差异化,拉近与台积电的差距。台积电的保守策略使其获得以静制动的优势,他们倾向于确保新技术成熟可靠后再部署,降低风险并提高产量和质量。例如,三星在2018年开始使用EUV,而台积电直到2019年才跟进。这种谨慎方法有助于台积电保持技术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3nm尚未带来明显收益
最新财报显示,台积电来自先进制程的收入占比达53%,其中5nm占比30%,7nm占比23%。券商消息透露,台积电3nm已获得全球最大客户A的订单,预计从2023年下半年贡献收益。明眼人可知客户A是苹果,今年6月就有消息称台积电近90%的3nm产能被苹果占据。但苹果要求台积电承担未合格芯片成本,这在半导体行业非常罕见。台积电3nm初期良率约70%,若苹果达成此协议可节省数十亿美元,但也意味着台积电成本压力剧增。
降低制造成本
3nm的性价比问题突出。市场研究机构IBS数据显示,3nm芯片设计费用约5-15亿美元,建厂成本约150-200亿美元,导致3nm工艺报价高达3万美元/12英寸晶圆,几乎是5nm的一倍,7nm的三倍多。高性能计算使芯片设计更加复杂,先进制程投资大幅提升,生产成本和良率问题也随之加剧。综合考虑,3nm的经济性远不如前,因此台积电、英特尔、三星等开始探索其他技术路线,包括Chiplet和3D先进封装。
Chiplet技术将大芯片拆分成多个可重复使用的芯粒,通过先进封装集成成系统芯片。模块化设计可提高研发速度,降低成本,改善良率。The Linley Group研究显示,Chiplet技术可降低大型7nm设计成本高达25%,在5nm及以下情况下节省更多。3D封装则是另一种节省成本的方式。台积电将2.5D和3D封装整合为3DFabric,包括SoIC、InFO和CoWoS技术。InFO技术用于iPhone 7的A10芯片,CoWoS技术用于M1 Ultra和M2 Ultra。台积电将3D封装分为前端和后端:前端封装(SoIC)在晶圆上整合异构小晶片,后端封装(CoWoS和InFO)则完成立体封装。英特尔也推出EMIB、Foveros和Co-EMIB等先进封装技术,认为3D封装能延续摩尔定律,提供散热、功耗、信号传递和互连密度的优化方案。英特尔和台积电在先进封装领域的投资大战持续升温,英特尔资本支出近35亿/47亿美元,台积电资本支出近30亿/40亿美元。
尾声
2017年前,智能手机需求推动芯片性能提升、面积缩小、功耗降低。2017年后,HPC需求明显提升,云计算和AI技术驱动服务器等高性能计算需求,终端市场需求从智能手机转向人工智能。这一转折在财报中尚未显著体现,台积电来自AI芯片的提振有限。目前,英伟达、AMD等厂商首选台积电合作,AMD CEO苏姿丰甚至反问是否相信韩国媒体关于3nm采用三星代工的传言。对于国内而言,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只能在成熟制程市场寻求突破,无论是3/2nm晶体管技术还是先进封装,都缺少推动国产替代的车轮,海思等厂商可能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