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豹变(ID:baobiannews),作者:宋子豪,编辑:刘杨,微新创想经授权转载,头图来源图虫创意
“快要充不起电了。”近期,充电桩充电涨价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众多电动车车主在社交平台上纷纷发声,表示自7月起公共充电桩使用费用出现显著上涨,部分车主感到措手不及。其中,上海虹桥商务区附近的车主发现,同一时期公共充电桩价格从1.15元/度飙升至2.15元/度,涨幅惊人,几乎一夜翻倍。郑州车主也遭遇类似情况,市区部分充电桩即便在谷电时段,每度电价格也从0.45元上涨至0.73元,白天高峰电价更是逼近2元/度。8月4日,《豹变》实测发现,部分郑州充电桩在23点至次日7点的谷电时段价格已涨至0.97元,涨幅超过一倍。广州、青岛、重庆等地车主也反映充电桩价格有所上调,涉及涨价的主要运营商包括特来电、星星充电、e充电等。
电动车的一大核心优势在于使用成本低于燃油车,因此车主对充电费用尤为敏感。按照当前涨幅推算,若每日充电,单日成本将增加15-16元,月度支出可能额外花费500-600元。不少网约车司机甚至被迫化身“充电特种兵”,每日精准卡点在23点至次日7点的谷电时段,驱车前往郊区低成本的充电站充电。
值得注意的是,夏季充电涨价既有用电高峰、电费普涨的客观因素,但《豹变》调查发现,充电桩运营商的服务费也在同步上涨,甚至在部分地区成为涨价主因。这引发不少车主质疑:公共充电桩是否正在经历“割韭菜”阶段?未来是否会像共享充电宝一样成为“充电刺客”?涨价趋势将持续多久?
来自天津的邹明表示,自夏至前后起,其常用的两家运营商小桔充电和星星充电APP均显示价格上涨:“以前谷电时段每度电费用加服务费约4毛多,现在涨到6毛多,平电和峰电时段也均有上调。”同样来自天津的莫女士则反映快电APP涨幅更为显著:“此前最低价0.42元/度,现最低已涨至0.83元/度,各时段普遍上涨0.4元。”
对此,部分观点认为涨价实属正常:“面粉涨价,面包自然涨价。”来自重庆某新能源车俱乐部的张力解释:“这是夏季缺电、限电导致的周期性调价,夏季过后价格会回落。大型充电站属于工业用电,每年电荒期间都会临时调价,峰电时段价格较高。”然而,也有车主担忧充电费用会像油价一样持续上涨。
《豹变》对比发现,特来电、星星充电、e充电等三家公共充电桩龙头企业在北京地区的服务费已普遍上涨至0.8元,而2022年该费用均价约为0.5元。截至2023年6月,国内公共充电桩运营商TOP5企业为特来电、星星充电、云快充、国家电网、小桔充电,其充电桩保有量占全国总数的68.7%。龙头企业集体涨价,让用户不禁猜测:这是夏季用电高峰的偶发现象,还是运营商的集体试探?
前景广阔,钱景堪忧。若仅从行业经营状况分析,涨价似乎确有合理依据。当前充电桩行业虽前景广阔,但钱景却不容乐观。过去五年,国内充电桩市场保持高速增长,与新能源汽车销量提升密切相关。安信证券报告显示,2014至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18万辆跃升至687.23万辆,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05.3%。2022年渗透率达25.6%,同比提升12.2%。今年1-6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达374.7万辆,同比增长44.1%,市占率升至28.3%。与之配套的充电桩加速布局:2017至2022年底,国内充电桩保有量从44.6万台增至521.0万台,复合增长率63.5%;车桩比也从2017年的4:1优化至2022年的2.5:1。
充电桩相关行业不仅需求旺盛,更获得政策大力支持。2023年2月,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发文,要求新增公共充电桩与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比例达1:1。根据工信部规划,安信证券测算显示,2023-2030年,我国公共充电桩销量年复合增速仍将保持34.2%。然而,这一前景广阔的行业中,龙头企业持续亏损。A股市场超30家公司布局充电桩产业链。特来电母公司特锐德2022年充电桩保有量达36.3万台,超越星星充电成为国内公共桩龙头,但同年营收45.7亿元,净亏损2600万元。另一电力自动化电源龙头企业奥特迅2020至2022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06亿元、-0.33亿元、-0.40亿元,2023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亏损1600万元至2450万元。即便在享受国家补贴的情况下,行业龙头企业仍面临盈利困境。2022年,特锐德仅充电桩一项就获得政府补助3.1亿元,各城市也配套补贴政策。例如,北京市2018年10月发布政策,对A级充电站给予每度电0.2元奖励,奖励上限分别为1500度/千瓦·年(每度电)和20万元/站·年(每站)。
运营商普遍亏损,是否意味着充电站收费过低?涨价是否已到时机?从投入成本看,充电站属于重资产行业,前期投入主要包括设备、土建施工、配电侧设备、安防系统四大方面。收入模式主要有三种:充电服务费、B端企业综合服务、附加服务(如广告投放)。然而,营收绝大部分来自充电服务费,盈利模式较为单一。能链智电CEO王阳曾算了一笔账:主流充电桩硬件成本约4万元,加上场地租赁、电力增容、施工等费用,单桩总成本约10-12万元。若单枪日均充电100度,服务5辆车,约三年可回本。但理想CEO李想指出:“绝大部分企业做充电桩都不赚钱。”根据成本测算,单桩需日均6-7单才能收支平衡,10单以上盈利状况优于加油站。但目前市场普遍仅2-3单,按此频率,单桩回本周期约8年。
前期投入高、回本周期长,给运营商带来资金压力。行业发展初期,企业为抢占市场各显神通:特来电依托上市企业背景,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建站;星星充电通过招商扩大品牌影响力;国家电网在公路和下沉市场发力。但充电桩投入过多也可能导致资源浪费。住建部《2021年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监测报告》显示,深圳充电桩密度达73.2台/平方公里,覆盖率第一,但平均利用率仅为14.2%。一位绍兴充电桩公司运营人员表示:“主要是国家补贴减少,补的钱少了,用户出的就多了。”天风证券报告也指出,多省建设补贴呈现下降趋势。补贴减少或加剧企业营收压力,最直接的方式是服务费涨价。但从长远看,提升运维能力、提高每个充电桩的利用率,可能是更优的经营逻辑。西南证券研报显示,特来电充电利用率每提升0.1%,发电量增加近1亿度,对应毛利润弹性约4000万元。提高充电桩利用率,或将成为企业和用户共赢的更好途径。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微新创想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微新创想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http://www.idea200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