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 AI新智能(ID:alpAIworks),作者为举大名耳,经微新创想授权转载发布。现阶段,搜索AI尚未能完全取代传统搜索引擎。在传统搜索引擎时代,当遇到需要解答的问题时,人们通常会打开浏览器,输入关键词并点击搜索按钮。随后,屏幕上会呈现大量网页链接。然而,除了那些简单直观的问题外,对于稍复杂、需要深度提炼知识的查询,用户往往难以从搜索结果中直接获取所需信息。因此,人们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筛选、阅读网页,并不断点击“下一页”,才能找到目标内容。这一痛点促使生成式AI技术浪潮下的微软新必应、谷歌Bard以及Perplexit AI的会话搜索引擎等,纷纷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近期,这场AI搜索引擎的竞争战已席卷国内。几天前,昆仑万维推出基于其“天工”大模型的AI产品——天工AI搜索,这标志着目前首款落地并投入应用的独立AI搜索产品问世。该产品一经推出便在国内引发广泛关注,多家科技媒体盛赞其可能“颠覆传统搜索引擎的格局”。那么,在喧嚣背后,天工AI搜索及其同类AI搜索引擎的真实现状究竟如何?
1. 实际表现
截至目前,关于天工AI搜索的测评已相当丰富。本文不打算重复常规功能的测试,而是聚焦普通用户在实际使用中最可能遇到的重点问题。其中最受关注的,无疑是“幻觉问题”。为验证这一点,我们将天工AI搜索与新必应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部分问题上,两者均能给出较为准确的回答,未出现幻觉或错误。但天工AI的答案明显更为简略。例如,在“谷歌今年推出了哪些AI产品”的查询中,天工AI仅笼统提及PaLM2产品。这很可能是其采用的向量语义检索所致。这种检索方式通过计算向量间的距离或相似度来筛选信息,无需对文本进行复杂分析,从而有效过滤无关或低质量信息,保留最相关内容。然而,这也导致生成内容较为简略。即便采用向量语义检索,幻觉问题仍难以完全避免。例如,天工AI在回答中犯了一个明显错误:OpenAI计划中GPT-4并不开源,而类似错误也出现在新必应中。理论上,若搜索AI能全面获取并完美处理网络信息,便不会产生幻觉或错误。但现实中,这极为困难。具体原因将在文章第二部分详述。在此阶段,我们先探讨另一核心能力:理解和分析能力。
AI搜索被寄予厚望,不仅作为搜索工具,更期望成为集知识发现、处理、分析和重组于一体的个人智能助理。在信息密度日益增高的时代,人们不再满足于原始信息的接收,而需要经过“消化”和“提炼”的内容。那么,天工AI搜索在这方面表现如何?通过几个考验分析能力的问题进行测试,可以看出天工AI仍保持严谨风格,对“核污水是否会变核污‘雨’”未给出轻率结论。然而,这种回答仍停留在“知其然”层面,对于复杂问题,人们更期待AI展现出智能和主观能动性。相比之下,新必应的回答更为详细深入。实现这种回答,需要AI不仅搜集网页信息,更要进行提炼、分析和理解。这种智能在面对选择和比较问题时尤为重要。AI搜索引擎迈向智能助理的第一步,是对问题形成“看法”。经过深度处理的信息,才能更有效地帮助人们思考、决策。这种“主动性”正是新一代AI搜索引擎区别于传统搜索引擎的本质特征。
2. 人工智能VS传统搜索
拥有AI加持的搜索引擎能否取代传统搜索方式?自今年新必应推出以来,这一话题备受关注。然而,数据显示现阶段搜索AI尚未能撼动传统搜索引擎的地位。分析公司StatCounter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新必应全球市场份额为3%,与推出前一个月基本持平。另一份来自Similarweb的报告显示,7月新必应月访问量约为谷歌的1%,同样未发生显著变化。尽管这些数据未统计所有直接访问必应聊天页面的用户,但已印证传统搜索引擎的稳固地位。这一现实背后,核心原因在于可靠性。使用谷歌、百度等传统搜索引擎虽然繁琐,但找到的内容可信度高。而AI搜索即便只有5%的幻觉和错误,也可能导致决策失误。从技术层面看,联网功能并非解决幻觉的“灵丹妙药”。网络信息包含大量噪声,如不完整、不一致、不可靠的内容。搜索AI在识别和过滤噪声方面受限于网页抓取、索引构建、链接分析等技术环节,难以完全提取有价值信息。链接的稀疏性、不均匀性以及网页的多样性,都可能干扰AI判断,导致噪声干扰。
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搜索AI始终无法挑战传统搜索引擎。一项新技术的前景,关键在于能否开辟新赛道。如前所述,在信息密度倍增的时代,未经处理的原始信息已难以满足认知需求。人们需要的不仅是信息和知识,更是智慧。目前新必应等AI搜索应用中最具价值的部分,在于对晦涩内容的解读。通过正确提示词,AI能将复杂信息转化为简明易懂的内容,大幅降低个人认知成本。从这个角度,搜索AI具有传统搜索引擎无法替代的意义。它不仅是信息呈现工具,更提供见解、思路和策略,这正是个人智能助理的核心特质。正如某些浏览器自带翻译插件,方便用户高效理解外文网站内容,未来搜索AI也可能以类似形式,在浏览网页时同步进行总结、提供思路。届时,用户甚至可要求AI分析总结网页中的具体段落。
3. 未来的搜索引擎
基于上述思路,未来的搜索引擎或将融合传统搜索与AI搜索的优势。其技术路径可能类似于当前的AI智能体。具体而言,获取信息时,AI搜索可借助传统搜索引擎爬取大量网页,再由专门智能体进行筛选、提炼。经过提炼的信息,交由审核纠错智能体验证准确性。确认无误后,最终由负责整理输出的智能体进行分析、推理,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建议。这样的技术路线已不遥远,例如哥大研究人员开发的GPT Researcher项目已能独立完成网络科研任务。该项目运行“规划者”和“执行者”智能体:规划者生成研究问题并提出大纲,执行者针对每个子问题汇总多个网络来源,形成客观结论。这种方案避免了以往AI+联网搜索因资源有限和无规划性导致的肤浅结论或幻觉问题。未来,若类似技术应用于AI搜索,人们便可同时享受传统搜索引擎的准确性和AI搜索的智能分析能力,极大降低认知成本,实现人人拥有的智能个人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