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新创想(idea2003.com) 9月1日 消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教育领域正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哈佛大学作为全球顶尖学府,其艺术与科学学院作为学校规模最大的学院,近日发布了首份关于在课程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指导文件。这份文件不仅为教授们提供了使用人工智能的全面指南,还强调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平衡创新与学术诚信。
这份指南的核心内容在于为教授们提供三种灵活的人工智能使用政策选择:完全禁止使用、全面鼓励使用以及结合具体需求的混合模式。学院特别强调,每位教授有权根据自身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自主决定最合适的政策,但必须确保将所选政策明确传达给学生,以保障教学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在数据隐私保护方面,指南以严格的隐私保护为基石,明确建议教师避免将学生的作业或个人信息输入人工智能系统。这一举措旨在防止学生隐私泄露,同时维护学术诚信。此外,学院还在今年7月发布了全校统一的人工智能使用指南,重点强调非公开数据的保护措施。
为了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健康发展,哈佛大学正积极与多家第三方人工智能公司合作,共同研发一款名为“AI Sandbox”的创新工具。这款工具将为学校提供一个安全、可控的环境,供教师和学生测试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效果,从而更好地探索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潜力。
尽管学院在技术层面积极拥抱人工智能,但并不鼓励使用人工智能检测工具。学院认为,现有的检测工具尚不够完善,可能存在误判或漏洞,因此更倾向于通过教育引导和明确政策来规范人工智能的使用。
然而,现实情况是,在过去的一个学期中,仍有57%的教师表示他们尚未制定明确的人工智能使用政策。这一数据显示出,尽管学院强调了政策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挑战。例如,在政府系、英语系和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中,大部分课程的教学大纲并未提及人工智能的使用政策。这些课程中,有的明确禁止使用ChatPT等工具,而有的则允许在特定情况下适度使用。具体而言,许多课程禁止学生使用人工智能来直接回答作业问题、解释复杂概念或编写代码,但允许在特定课程作业中有限度地应用人工智能辅助学习。
这一系列举措和指南的发布,不仅体现了哈佛大学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积极态度,也反映了教育界在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时的审慎与深思。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会有更多创新的教學模式和应用场景涌现,为全球学子带来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