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以来,DALL-E2、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等顶尖AI绘画工具的问世,引发了关于「AI艺术家」的持续争论。人们纷纷探讨AI作品是否具备参赛资格、模型训练是否侵犯版权、传统画师是否沦为数据来源等议题。尽管争议不断,但一个普遍共识逐渐形成——当AI作品与人类杰作并置时,多数人仍会认为人类创作更具魅力,更愿意探究其背后的故事与情感表达。然而,AI作品真的无法超越人类创作吗?若有一幅专门契合你情感与经历的AI画作,你是否会为之倾心?
AI艺术虽美,却难以触动人心?来自杜克大学、滑铁卢大学、剑桥大学等顶尖机构的研究团队,深入探究了人类为何对AI生成的艺术作品缺乏共鸣。研究论文链接:https://psyarxiv.com/f9upm/
研究人员通过在线平台招募了150名参与者,要求他们对Artbreeder平台上的30件AI艺术品进行分类评价。部分作品被标注为「人类创作」,其中包含15件抽象艺术和15件具象作品。实验结果显示,标注为「人类创作」的作品获得了显著更高的评分,反映出参与者普遍存在「反AI偏见」——他们认为AI作品缺乏深度与价值。在故事性、情感等维度上,人类创作的作品同样更受青睐。研究人员指出,当作品被标注为「人类创作」时,参与者更倾向于相信其背后的故事,这种心理预期反过来提升了作品的感官体验。研究强调,人类对艺术的欣赏不仅关乎技术层面,更涉及情感共鸣、智力启发以及创作背景等多元因素。
让AI作品直击你的内心?尽管人类对AI艺术存在天然抵触,但马克斯·普朗克经验美学研究所、埃朗根-纽伦堡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心理科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揭示了「艺术品审美」的核心机制。他们认为,问题并非AI作品质量不足,而是缺乏个性化定制。研究论文链接: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09567976231188107
实验表明,艺术作品的审美吸引力与观看者的个人偏好高度相关。面对相似图片时,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与自身经历、文化背景契合的作品。线下实验招募了33名德语参与者(29名女性,4名男性),年龄在18至55岁之间,通过主观评分和自我相关性评估,分析了148件跨文化、跨时代艺术品的审美差异。作品列表: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suppl/10.1177/09567976231188107/suppl_file/sj-pdf-1-pss-10.1177_09567976231188107.pdf
参与者需对作品的主观愉悦程度和自我关联性进行评分。线上实验进一步扩大样本至208名英语参与者(135名男性,70名女性),每人评估42件作品,并回答关于情感触动和美感感知的问题。实验结果显示,自我相关性评分与审美评分之间存在强关联(效应量达0.89)。
个性化风格迁移实验验证了这一结论。研究人员在线招募45名德语参与者,根据其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生成80张AI作品,涵盖自然、人文等多元主题。参与者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作品进行熟悉度判断。实验发现,美学评分显著集中在自我关联维度上,甚至超过部分「大师手绘」作品。
总结而言,艺术品的观赏体验是人与世界深度互动的典型体现,审美偏好高度个性化。两项研究结论并不矛盾——视觉艺术的价值与自我关联性密切相关,而人类经历又使我们对传统作品情有独钟。研究作者Cem Uran指出,真正的艺术往往源于观看者对视觉元素的直觉感知,甚至可能未意识到具体影响。然而,强烈的自我关联性也警示了个性化内容被滥用的风险。在推荐算法驱动的时代,用户可能已陷入被动选择却浑然不觉的困境。参考资料:https://the-decoder.com/people-like-human-art-more-than-ai-art-but-its-complicated/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09567976231188107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3-08-ai-art-captivates-peopl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