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棒City Walk,小红书上的City Ride正成为年轻人探索城市空间的潮流新方式。城市骑行不仅是一种户外运动,更代表着对城市生活品质的追求。然而,当骑行重新回到城市聚光灯下,我们不得不思考:在机动车路权主导的交通格局下,我们的城市是否已准备好迎接这场「骑行复兴」?
一个简单的英文动词,只需加上「City-」前缀,就能在社交媒体上掀起热潮。City Walk的兴起,让「City Ride」应运而生。City Ride,直译为「骑车轧马路」,是City Walk的升级版——用单车代替双脚,以更现代的方式丈量城市。不同于专业骑行,City Ride不追求速度,车辆装备门槛低,参与门槛更亲民。骑行者们走走停停,流连于城市细节,或为一杯特调咖啡驻足,或为全新Gelato冰淇淋停留,或被一家古着店吸引。这种「悠哉」的体验,让骑行者视之为「与城市的约会」,期待与更多未知角落不期而遇。
为什么City Ride如此火爆?2022年,城市骑行悄然复兴,疫情让人们重拾对身心健康的关注。骑行凭借其适度的运动属性、无接触、不聚集的特点,迅速成为都市人的首选健康出行方式。美骑网调查显示,人们参与骑行的前三大理由是锻炼身体、休闲娱乐和缓解压力。骑行不仅是一种健身方式,更是情绪放松和压力释放的良方。更重要的是,骑行帮助人们重新建立与「附近」空间的联系。人类学家项飙指出,现代社会中个人趋向原子化,人们丧失了对「最初500米」之内的世界关注。City Ride正是对这一现实的回应,它让人们在更直接、更有趣的方式中重新认识城市,回归社区。
小红书成为City Ride出圈的重要推手。从2021年开始,小红书主动推广自行车运动,涵盖装备选购、骑行教学、路线攻略等内容。众多骑行爱好者聚集小红书,形成良好社区氛围。2022年起,小红书连续两年发起「骑行友好计划」,联合400多家店铺,为骑行者提供友好、有趣、安心的骑行体验。通过线上分享、线下打卡,平台、店铺和骑友实现三赢。City Ride由此从小众爱好升格为城市社交符号,象征着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城市新中产之间的社交货币。
小红书上的「骑车」笔记已达313万+,「自行车」笔记275万+,「城市骑行」笔记57万+。关键词包括「OOTD」、「出片率」、「骑行氛围感」等。商业世界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天猫国际推出「春日骑行计划」,将海外骑行品牌引入国内。小布、闪电等头部品牌入驻小红书,自营电商平台「小绿洲」上线大量专业骑行品牌和场景化商品。中国消费者在自行车品类上的消费潜力巨大,《2022年中国自行车行业调查报告》显示,车龄未满1年的骑友占比从5.58%增长至11.33%,心理预算在8000-30000区间的消费者占比近50%。天猫平台公路自行车销量同比增长200%,自行车品类逆势上涨引人注目。
在社交媒体与商业世界的合力下,City Ride形成完美增长飞轮。用户在小红书被种草,通过品牌布局完成线上线下消费,再回到平台打卡分享。全球视野下,Monocle杂志将「自行车友好程度」作为宜居城市的重要指标。哥本哈根凭借其独特的自行车文化,连续多年荣登全球宜居城市榜首。约70%的哥本哈根人拥有自行车,45%的人选择骑行通勤。城市骑行文化体现在诸多细节中,如自行车专用道、交通信号灯协同控制系统、为骑行者设计的栏杆、路面振动带、倒计时等。哥本哈根通过全面规划、提高自行车专用道覆盖率、便利自行车与公共交通衔接等措施,将「可骑行城市」融入发展肌理。
除了哥本哈根,阿姆斯特丹、苏黎世、巴黎等城市也将City Ride文化融入发展规划。阿姆斯特丹将骑行路线与城市公园融为一体;苏黎世推出Bike-In Coffee户外自行车座椅;巴黎计划到2026年成为「100%可骑行的城市」。
中国作为自行车保有量大国,城市自行车文化仍需发展。上海和成都脱颖而出,将City Ride融入城市肌理。上海的稠密街道和丰富商业配套,为骑行提供了绝佳环境。成都则依托超过6500公里的城市绿道和1500个公园,打造骑行友好城市。
如何更好地拥抱骑行文化?首先,因地制宜搭建城市骑行系统。许多城市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混行,停车位挤占道等问题突出。深圳计划到2025年设置自行车道的道路占比超过30%,北京提出构建连续、通畅、安全的步行与自行车道网络,上海则将慢行系统设计纳入规划。其次,完善围绕骑行动线的自行车服务站点。除了绿道,还应提供停车、打气、修车、清洗等服务。RE而意等品牌以驿站形式为骑行者提供咖啡、简餐和维修服务。第三,城市治理者应推出「自行车+」元素的城市名片。浙江舟山以环舟山自行车骑游大会为抓手,打造城市名片,促进文旅产业发展。
结语:City Ride的流行让人们重新发现城市的美好,也让城市积极拥抱骑行文化。城市与骑行始终息息相关,尽管路还很长,但他们的未来值得憧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