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为深度智能时代拉开了帷幕。人类真的已经为这一变革做好准备了吗?9月7日,在2023Inclusion·外滩大会主论坛上,深圳湾实验室分子生理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副所长王立铭,科幻作家陈楸帆,百度量子计算研究所所长段润尧,蚂蚁技术研究院院长陈文光,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朱军等来自科学界、科幻界、学术界和产业界的跨界嘉宾,共同对未来即将到来的深度智能世界展开了深度探讨。
电影《流浪地球2》中,拥有超强算力和“自我意识”的550W量子计算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从科幻走向现实,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让人们对数字生命及其背后的深度智能世界产生了更多思考:这一领域是否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陈文光提出,判断数字生命是否真正实现,需满足两个标准。首先,其大脑必须通过图灵测试。尽管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它们仍存在诸多问题,无法完全通过图灵测试。其次,在对外展现上,需要具备真实感、实时可渲染、高精度可交互的模型,目前这一技术仍存在较大挑战。
除了技术层面,拟人化并非人工智能的唯一发展方向。朱军从科技工作者的角度表示,更希望人工智能能成为友好的辅助工具,在危险环境或人类不擅长的任务中协助完成高智能要求的挑战,而非在形体、行为或大脑层面完全模仿人类。未来的发展充满无限可能,尽管资源分配、数字鸿沟、能源消耗、科技伦理等问题亟待解决,但与会专家们普遍持乐观态度。
长期从事量子计算研究的段润尧认为,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将能高效解决当前无法攻克的技术难题。关键在于识别真正关键的应用场景,让量子计算发挥最大价值。对于强人工智能技术的担忧不容忽视,但陈文光强调,应首先关注技术的正面作用。技术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最大动力,从延长寿命到改善生活质量,技术进步让人类受益匪浅。我们所担忧的风险更多源于技术的不成熟。
一个有趣的环节是现场专门设计了人工智能向人类专家提问的互动。当人与技术共生,如何重新定义人的价值?面对人工智能提出的“如果我能写出四大名著那样的伟大作品,你们允许我参加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吗?我可以出书赚版税吗?”科幻作家陈楸帆分享了一个故事。2019年,他与AI共同创作的一篇小说获得了“AI评委”评选的文学奖项第一名,第二名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这表明AI认为另一个AI参与创作的作品超越了人类顶尖作家。陈楸帆表示,并不排斥与AI共生,反而认为AI创作会倒逼人类成为更优秀的创作者,写出更伟大的作品。
2023INCLUSION·外滩大会于9月7日开幕,由外滩大会组委会主办,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黄浦区人民政府支持,为期三天的盛会吸引了全球目光。大会组委会由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报业集团、外滩投资集团、蚂蚁集团等多家单位共同牵头。大会设有1场主论坛、36场见解论坛、8000平方米科技展览、3000平方米绿色集市,汇聚了近20位中外院士、诺贝尔奖和图灵奖得主,以及全球超500位科技领军企业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科技创新与未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