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的惠英红以霸气姿态拿下罗意威高奢代言,将”争气”二字演绎得淋漓尽致;47岁的孙燕姿一开口,80后跟着大合唱,00后跟着学发音,霸王茶姬瞬间把奶茶店开进三代人的歌单;55岁的莫文蔚时隔多年再次携手SK-II,镜头里姐姐只是低头一笑,温柔地续写传奇。新茶饮、豪车、美妆、珠宝……各大品牌纷纷向姐姐们递出橄榄枝!市场部的PPT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从Z世代变成了She-generation。流量会塌方,胶原蛋白会跑路,唯有故事和奖项越陈越香。至此,品牌代言正式迈向中女时代。
为何中女成为品牌代言的首选王牌?快来跟随「克劳锐」的视角一起探索吧~
品牌为何集体转向中女
首先,让我们来定义一下”中女”。中女的全称是中生代女性,泛指年龄在30至55岁的中年女性群体。广义上来说,中女不是单一年龄标签,不必被30+或50+的数字束缚,核心是那份不被年纪绑架的底气,是一种自我确认的状态。她们经济独立有选择权,历经生活起伏仍敢试错,更能抛开外界眼光追问内心需求。简而言之,中女是把自己从婚姻、年龄、职场和审美的KPI里摘出来,重新当主角的那批女性。
为什么品牌们不再急着去00后流量池里抢人,而把目光集体转向中女呢?
首先,中女被品牌精准匹配为高价值消费群体。中女群体已成为消费市场的核心力量,她们大多职场稳定、经济独立,具备更强的购买力和消费决策权。姐姐们的消费也不再局限于基础功能,更追求品质、情感共鸣和自我表达,对品牌背后的价值观和理念有更高要求。
其次,中女代言彻底改变了消费者与品牌的连接方式,从单向的广告灌输,升级为深层的价值认同。当下”她经济”规模已超10万亿元,而中女正是情绪消费的主力军。她们不再为单纯的产品功能买单,而是追求被理解的情感价值。中女代言人的崛起,打破了长期被白幼瘦的少女滤镜主导的消费审美。她们展示了多元的审美范本,让不同年龄、不同体态的女性都能找到自我投射,实现从仰望偶像到看见自己的身份认同。
第三,市场倒逼品牌叙事从年轻化转向了全龄化。过去品牌方扎堆追逐Z世代,对流量的盲目追捧导致营销同质化严重。而中女代言的成功,让市场看到了30+群体的巨大潜力,推动品牌叙事全面升级。例如,新茶饮品牌不再只绑定年轻偶像,爷爷不泡茶牵手舒淇,通过中女艺人的跨代际影响力,同时覆盖80后、90后甚至00后客群,实现了”一杯茶饮,三代共鸣”的破圈效应。
此外,品牌与代言人的调性适配也至关重要。例如汤唯的代言,就显著拔高了瑞幸的品牌定位,助力品牌实现整体提升,通过代言人的气质塑造了更鲜明的品牌形象。
最后,中女正在构建品牌信任的安全锚点。因代言人选错引发品牌方信任危机的背景下,出道多年、形象稳定的中女艺人成为消费者信任的安全牌。她们凭借长期积累的专业口碑和零负面形象,极大降低了消费者的决策风险。这种信任甚至能跨品类延伸,比如刘亦菲代言的汽车,即便跨越了她的核心领域,仍有受众愿意为她所背书的品牌买单。
中女代言潮,本质上是集体情绪的补课
过去二十年,广告里只有少女和老太太两个极端,前者永远白瘦幼,后者永远慈眉善目带孙子。中间这段真实、复杂、有欲望的女性被硬生生剪掉,或者被刻意地忽略不见。如今她们终于拿到话筒,第一句话就是我拒绝被简化,拒绝被简化为单一的社会角色,被简化为过了三十岁就应该安稳低调的陈词滥调。
今年回头一看,浪姐五豆瓣评分七点二,广告招商破二十亿!脱口秀演员小鹿一句”我的中女时代”直接炸场,商务接到手软。20岁的女孩们把中女当成自己的未来预览,原来40岁不是末日,50岁还能开花!三四十岁的女主们看着中女像是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屏幕里的同时代的偶像替我宣言,人生可以慢一点,但要有光!50+的姐姐们好似进入了平行宇宙,不止年轻的面庞才有目光停留,原来我也可以被看见,而不是被当作长辈在生活中隐形。
比如香奈儿与辛芷蕾合作第八年,早已不再发同款色号的通稿,而是一起做短片聊演员的自我边界。公众情绪完成了从年龄劣势到成熟魅力的集体掉头。中女不是流量密码,而是平等对话的主体。下一步,谁能把中女从热搜词变成日常词,从稀缺叙事变成默认选项,谁才能拿到这场情绪革命的长尾红利。品牌要做的,不是替她们写台词,而是把舞台灯再调亮一点,让所有人看清,看清她们眼角的每一条纹路,都是时间签名的防伪镭射。当观众不再惊呼”哇,她居然五十岁”,而是平淡地”哦,五十岁原来就这样”,中女时代才真正到来。
过度营销中女背后的风险
中女的核心价值本是拒绝被单一标准定义,但过于政治正确的强势语境反而可能催生新的刻板印象。
一方面,新一轮的审美僵化正在显现。当下的中女形象,几乎都套着统一的精致模板,短发西装大红唇成了飒姐的标配三件套。镜头里的中女们皮肤紧致、身材匀称,从妆容到穿搭,无不精致得体。原本旨在解放审美的中女时代,却让部分中女陷入了新的审美焦虑。本质上,这与”少女感”、”白幼瘦”并无二致,只是换汤不换药的刻板印象与审美僵化。
另一方面,我们正在从打破标签走向制造新标签。当”独立、清醒、经济自由”成为中女的标配标签,那些暂未达到这种状态的女性,反而陷入了新的焦虑。仿佛不具备这些特质,就不配被纳入中女的正面叙事。真正的中女叙事本该是千姿百态的。可以光芒万丈,也可以窝在厨房给孩子煎蛋;可以身着高定礼服,也可以穿着几十块的T恤。关键在于,她们能自主选择想要的生活,而非被规定、被要求。
与此同时,”伪共情”的价值共鸣正逐渐变成情绪收割。当尊重中女成为政治正确,大量品牌将其视为营销捷径。有的品牌故事一味强调”离婚出走”的叛逆觉醒,把复杂的人生简化成”爽文”,却忽视了女性真正面临的结构性困境。部分品牌的营销并未深入挖掘中女的真实痛点,只是简单堆砌年龄自由、女性力量等话术,甚至将中女与高价消费强行绑定,以此快速收割她经济红利。
更值得注意的是,男性角色的缺席加重了中女的负担。当镜头里只剩下中女的身影,生活中丈夫隐形、男友退场,仿佛中女的独立就等同于单打独斗。将男性的缺席包装成女性的勋章,这不是对女性的解放,而是悄悄给她们增加了更多负担。真正的强大,应该是两性共同扛起生活的责任,而非让”独立”成为新的枷锁。
写在最后
品牌集体转向中女,不是简单的代言,而是一场时间革命的序幕。流量会过气,青春会散场,唯有经过时间碾压仍站立的人,才能成为品牌最想攀附的长期资产。不是岁月从不败美人,而是,岁月终于开始为美人让路。毕竟,时间不再是杀猪刀,而是聚光灯。灯亮那一刻,姐姐们已经示范:只要舞台还在,任何时候登场,都能赢得掌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