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浪潮席卷全球 新闻媒体打响AI”保卫战”
在生成式AI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海外新闻业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风暴。业界普遍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悲观者视ChatGPT为行业颠覆者,而乐观者则认为其能推动媒体自动化升级。目前多数主流媒体仍持谨慎立场,路透社、彭博社、CNN等国际知名媒体已在其网站根目录配置文件中明确禁止ChatGPT等AI工具爬取内容。印度主流媒体《印度时报》《印度斯坦时报》等也纷纷效仿,保护自身内容免受OpenAI旗下GPTbot的扫描。一位头部数字媒体负责人透露,行业正在构建”三道防线”——不仅针对OpenAI,所有未经授权的生成AI模型都将被拒之门外,内容违规使用问题已迫在眉睫。
与悲观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联社的积极探索。本月美联社与OpenAI达成战略合作,授权其使用部分历史文本档案,同时将借助OpenAI的技术专长。据外媒报道,美联社成为首个与主要AI平台达成商业协议的媒体巨头。面对这场技术博弈,《纽约时报》可能采取法律手段维权,一位外媒高管指出:”互联网充斥着低质量信息,而传统媒体始终坚守事实导向,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在AI时代,新闻内容的价值愈发凸显,但面对行业抵制,科技巨头也不得不做出让步。OpenAI已表示接受新闻网站的屏蔽政策,虽承诺不删除已获取数据,但Meta公司则推出新政策允许用户选择是否让个人信息用于AI训练。
科技领袖各显神通 埃隆·马斯克展现独特应对策略
面对AI技术冲击,科技界领袖们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应对哲学。埃隆·马斯克以一贯的果敢风格对推特平台(X)实施防爬虫限制,称AI公司对其平台进行”极端水平的数据爬取”导致服务器成本激增。然而这位AI创业公司xAI的创始人,却允许旗下企业使用推特公开推文训练模型。这种矛盾立场折射出科技巨头在AI时代面临的复杂抉择。
美国新闻媒体行业协会NMA总裁丹妮尔·科菲坦言,业界对AI技术存在三大核心担忧。首先,流量截留将颠覆传统商业模式。过去新闻媒体允许搜索引擎抓取内容以获取广告收入,但ChatGPT直接通过对话式交互满足用户需求,彻底改变了信息获取方式。用户不再依赖传统搜索引擎,而是通过ChatGPT获取简洁有效的答案,这可能导致新闻网站流量大幅流失。微软将AI技术整合到搜索业务后,业界普遍担忧用户将直接阅读科技巨头提供的标题,而非点击新闻链接,这将彻底摧毁新闻业的商业生态。数据显示,新闻消费下滑、手机销量下降等因素已导致在线媒体收入连续数月负增长。
其次,AI”黑箱”效应引发媒体信任危机。Merali强调,目前AI公司使用媒体内容训练模型缺乏透明度,双方尚未就内容使用达成明确协议。”在了解内容如何被使用前,很难评估其价值,现在情况就像黑洞。”她警告说,若政府不介入监管,新闻业将面临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尽管如此,新闻媒体也在积极探索AI应用,测试各类工具以改善工作流程和提升用户体验。Merali表示:”我们并非抗拒变化,而是寻求公平竞争环境下的创新解决方案。”
第三,AI生成内容存在明显缺陷。ChatGPT的数据采集范围受限于2021年底的训练数据,无法准确回答近两年问题;其无法访问纸质媒介内容,导致历史信息处理能力不足;更严重的是,它无法实时获取互联网更新内容,也无法进行实地采访或核查。这些技术局限可能导致生成内容出现偏差甚至错误。更令人担忧的是,AI大规模生产虚假信息的风险日益加剧。新闻业赖以生存的可信度基础一旦动摇,整个媒体生态将面临崩溃。生成式AI通过嵌入搜索引擎、APP等智能设备,不断利用新闻内容训练模型,若权威信息来源出现真空,AI可能沦为错误信息的温床。
呼吁监管新政出台 多国政府积极应对数字挑战
面对科技巨头的冲击,海外新闻业并非寻求”闭关锁国”,而是呼吁建立公平合作机制。英国多个新闻媒体组织联合致信首相里希·苏纳克,呼吁完善合作条款法律基础,要求AI系统所有者明确声明内容使用方式,以便解决补偿问题。信中强调:”缺乏透明合作将严重影响后续谈判,政府必须迅速建立正确监管机制。”
印度政府也积极行动,今年2月成立专门委员会推出数字竞争法案,遏制大型科技公司的反竞争行为。DNPA秘书长苏雅塔·古普塔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在版权保护、创新和新闻传播之间取得平衡。印度政府即将出台的数字治理与竞争法案必须考虑技术最新变化,技术平台与新闻媒体需要实现双赢。”
结语
生成式AI应用尚处早期阶段,传媒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信息技术对媒体的影响早已超越”互联网+”或”数字+”的范畴,AI正在变革信息交互模式的同时,冲击着传媒业的根基。这场技术革命迫使业界重新思考:如何保护优质内容资产的版权价值?是选择”借船出海”还是”造船出海”?在AI时代,新闻媒体需要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变革,同时坚守内容创作的核心价值,才能在技术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