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杂志首次发布的全球百大AI人物榜单中,百度CEO李彦宏被冠以”中国最杰出的未来主义者”的称号。这一赞誉不仅指向李彦宏个人,也暗含他所领导的企业——毕竟在同期榜单中,吴恩达、Anthropic联合创始人兼CEO Dario Amodei等AI领军人物,都曾是百度的前雇主。吴恩达以”电脑识猫”闻名于世,但真正让他声名鹊起的是加入百度担任首席科学家。而Dario Amodei——OpenAI最强劲的竞争对手Anthropic的联合创始人,其博士毕业后在工业界的首站经历,同样是在百度。实际上,即便没有这份榜单,百度在AI人才领域始终是绕不开的关键词。根据信通院最新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人才竞争力报告(2023)》,百度以85.5分的优异成绩位居”AI产业创新人才”榜首,并在预训练大模型、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7大领域独占鳌头。(该报告以”成果规模”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指标,数据源自全球公开专利数据库。)这种领先地位并非偶然,早在十年前就已埋下伏笔,与掌舵者的技术出身和战略视野密不可分。
“最前沿的技术浪潮是等不来的”
在中国各大科技公司创始人中,李彦宏堪称技术背景最为突出的代表。1996年,他提出的”超链分析”技术率先利用超链接提升搜索质量,在当时堪称工程师亲自站在技术最前沿的典范。百度的创立本身,就是这项发明专利成果转化的产物。时至今日,搜索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已无需赘言——从BERT到智能涌现的大模型,搜索始终是AI技术的试验田。搜索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恰恰是AI要攻克的难关:让机器真正理解人类意图并作出恰当回应。2012年,李彦宏在高管会议讨论深度学习技术改进搜索效果后,立即给全公司产品经理发邮件,鼓励他们关注AI最新动态。这或许也能解释,为何当李彦宏在2012年首次听闻Geoffrey Hinton的深度学习成果时,就果断决定”竞拍”这位大师——在谷歌之前,百度已率先向他抛出橄榄枝。后来Hinton拍卖其与两位学生(现任OpenAI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和AlexNet命名者Alex Krizhevsk)共同创立的公司时,百度与谷歌展开激烈竞标,最终将价格推至4400万美元。对李彦宏而言,如此执着追逐Hinton,本质上源于一种技术信仰。尽管当时深度学习才刚从学术界走向实用化,但李彦宏已敏锐预见到AI技术已足够成熟,能够解决搜索难题,正如他后来所言:”最前沿的技术浪潮是等不来的,我们必须提前10年、20年去投入和布局”。虽然Hinton最终因个人原因选择谷歌,但李彦宏投资AI的决心反而更加坚定。次年1月,百度年会宣布成立深度学习研究院(IDL),并亲自出任院长——全球首例以”深度学习”命名的企业研究院,彰显了其对技术的精准把握。这也解释了为何百度在AI研发上展现出基建式的投入力度。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百度在过去十年中对AI的投入有目共睹:研发投入常年占核心收入的20%左右,近十年累计超1462亿元;4万员工中六成是研发工程师……但现实的挑战同样严峻:以十年二十年为周期的技术投入,短期内难以产生商业回报。一方面,”深度学习不够sexy”之类的说法在大众传播中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即便在AlphaGo掀起AI热潮后,企业AI实验室也时常因投入产出失衡而面临动荡传闻。但李彦宏始终不为所动,他犹如中国AI教父,在无数场合亲自担当AI”布道师”。有统计显示,2016年全年,李彦宏在公开场合提及”人工智能/AI”达500多次;在2017-2019年AI热度趋冷的时期,他的40次公开演讲中仍次次涉及AI。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连续8年”两会”提交13份AI相关提案。2021年百度回港二次上市时,李彦宏在股东信中袒露心声:”每当百度面临抉择,我都会问自己,什么能让你真正致胜未来?答案就是两方面:信仰与决心。我们始终相信技术可以改变世界,始终保有决心与耐心,能熬过万丈孤独,藏得下星辰大海。机会总是留给有所准备的人。”
在大模型掀起的新一轮浪潮中,百度十年饮冰积累的成果终于开始显现锋芒。在大模型关键的算力、框架、模型、应用四层架构里,百度独树一帜实现全层自研技术布局。芯片层:2011年百度启动FPGA AI加速器研发,2017年昆仑芯XPU架构发布,次年正式研发昆仑芯AI芯片,2020年1代产品大规模部署,2021年2代产品成功量产,2022年已启动客户交付。框架层:百度飞桨是国内最早开源的深度学习框架(2016年GitHub发布),多项调研显示其与TensorFlow、PyTorch并列为国内最高频使用的开源框架,信通院《深度学习平台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飞桨应用规模超越其他两者,位居国内第一。模型层:文心一言并非横空出世,而是脱胎于百度ERNIE系列知识增强千亿大模型及大规模开放域对话模型PLATO,ERNIE1.0早在2019年就已发布,是中国最早推出的大模型……这些成果都源于十年前的孤独坚持,外界质疑声中百度始终如一。更关键的是,技术成果背后的人才是决定性因素。
AI人才的虹吸效应
自AI浪潮兴起以来,”AI大牛为什么总在百度”成为常谈话题。这固然因为百度对AI的专注投入形成重镇,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人才虹吸效应”,尤其在AI方向上表现突出。一方面体现在对外部大牛的吸引力上:吴恩达因百度对AI人才的渴求和对技术的坚信,于2014年加入;他入职当天就有6位顶级AI专家通过邮件表达加入意向。在百度三年间,吴恩达带领团队规模扩大至1300人(其中百度研究院300人)。Anthropic联合创始人Dario Amodei,正是在这个时期加入百度硅谷AI实验室。另一方面,百度本身也成为AI人才的孵化器。2017年接棒吴恩达担任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院长的王海峰,就是百度内部成长起来的AI领军人物。2010年加入百度的王海峰,先后创建自然语言处理部、互联网数据研发部等关键部门,2013年协助创建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并成为ACL首位华人主席。接棒吴恩达后,他逐步成为百度AI研发体系总负责人,2019年出任百度集团CTO,现担任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吴华、吴甜同样在百度成名:吴华是百度翻译技术团队创始人之一,现任百度技术委员会主席,主导文心ERNIE3.0Zeus;吴甜2006年加入百度,现负责百度AI技术平台和智能云AI产品,并担任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在中国乃至全球AI行业,”百度系”人才星火燎原,百度已然成为AI人才高地。自动驾驶领域更有”百度人才铺开半壁江山”的说法:余凯、黄畅、彭军、楼天城等顶尖人才都来自百度。信通院报告显示,百度以85.5分位居”AI产业创新人才”全国第一,近五年AI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五年全国第一。同时百度计划五年培养500万AI人才,已与全国100多所高校深度合作,培养超300万AI人才。
在上游技术备受关注的周期里,百度始终是焦点。大模型浪潮下的种种表现,正是最新例证。甚至有评论称,每当全球突破性技术出现,百度总成为国人寻找国产同款的第一个选择。这固然有调侃成分,但本质上反映了百度深厚的技术底蕴、人才厚度和基础研发氛围。这也解释了为何在技术爆炸周期,百度能吸引并培养最多人才——因为公式显而易见:当企业拥有时间证明的技术信仰,通过坚定不移投入证明的研发底色,那些希望通过技术改变世界的人才自然会星聚而来,共同享受从0到1搭建中国AI技术底座和骨架的成就感。这或许就是为何你很难否认百度的技术力,以及百度技术人才的影响力。武侠世界有言:”天下武功出少林”。在国产AI技术江湖,百度正是这座”少林”,肩负着传承与创新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