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乐福北京四元桥店于9月13日暂停营业,这标志着这家零售巨头在北京的门店网络画上了句号。此前,这家店已出现诸多异常迹象,如店门口购物车乱堆、生鲜区熟食区店家减少、补货缓慢、熟悉的工作人员消失,而顾客数量却大幅增加,不少是为了清空购物卡而来。关店传闻早已流传,甚至导致洗衣粉和肥皂被抢购一空。尽管家乐福方面回应称暂停营业是为了调整货品,但此前天通苑店和双井店同样以相同理由关闭至今未复业,加剧了外界对重新开业的担忧。

自2022年以来,家乐福的关店潮持续不断。3月,北京中关村店关闭;7月,营业22年的方庄店也宣告停业。2022年11月,郑州花园路店停业;2023年1月,长沙芙蓉店关门;2月,昆明世纪金源购物中心宣布与家乐福终止合作;2月17日,合肥长江路店搬离三里庵国购广场;创益佳门店作为家乐福进入中国的首店也未能幸免;8月末,双井店关闭。最终,北京四元桥店成为家乐福在中国最后一个门店。

四元桥店是家乐福在中国首个自有物业门店,建筑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曾作为亚洲最大卖场重点打造。根据苏宁易购公告,2020年和2021年底,家乐福中国门店数量分别为228家和205家,2022年12月降至147家,2023年6月末进一步减少至41家。伴随四元桥店暂停营业,家乐福中国剩余门店仅剩37家。

1996年春节,北京朝阳区北三环东路的家乐福门店开业,一个黑龙江男孩小陈被巨大的蓝色招牌吸引而进入。当时他并不知道这是家乐福在中国首店,也不了解8000多平米、10000多种商品的规模。比规模更震撼他的是熟食部的烤鸡、面包房的法棍、水产部的三文鱼以及来自各国的进口商品。在此之前,中国消费者主要在环境较差的农贸市场或服务不佳的百货大楼购物。家乐福带来的不仅是商品,更是全新的购物体验:整洁明亮的开放货架、超低价打折商品、醒目的价格标签、热情的促销员、免费试吃品以及上万种SKU。

1997年10月,家乐福天津店开业后,天津市委战略办研究人员发现其商品售价比其他商场低10%-30%。这得益于家乐福早期”营采合一”模式,门店掌握定价、费用、促销等权限,供应商配合度高,快速销售又降低采购成本。家乐福不仅为中国消费者带来全新购物体验,也树立了行业最高营运标准。

1996年,何金明辞去深圳金属交易所总经理职务,创办人人乐超市。家乐福开业后,人人乐销售额从6万跌至2万,促使何金明卧底家乐福学习。37天的观察后,他整理出400多页的超市经营指南。家乐福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历程中,1997-2007年被称为黄金十年,累计开设112家门店,每进入新城市都成为重要新闻。本土零售商纷纷效仿家乐福的门店布局、商品规划、陈列、定价、促销、服务及员工管理等标准。

2007年,家乐福中国销售收入近300亿元,但增速已出现下滑。2006-2018年,平均增速仅4.36%,2014年、2016年和2018年甚至为负增长。供应链问题始终是短板,家乐福曾利用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对供应商强势谈判,获得苛刻条款。但品牌商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被打破,中国同行学习速度快于家乐福,电商崛起也加速冲击传统零售。

2009年,大润发销售规模首次超过家乐福;2010年,家乐福内地门店数量被沃尔玛超越;2014年,市场份额已落后于高鑫零售、沃尔玛和华润万家。面对电商冲击,家乐福反应迟缓,2011年沃尔玛入股1号店布局电商,家乐福中国直到2015年底才启动。2017年营收324.47亿元,次年降至299.58亿元,净利润亏损5.78亿元。2019年6月,家乐福中国80%股份出售给苏宁易购,但疫情打乱了整合计划。

沃尔玛同样面临关店潮。今年4月福州大利嘉分店关闭,5月广州淘金店停业,9月长春重庆路店停止营业,陕西、江西、山东、北京多家卖场也关闭。2016-2022年间,沃尔玛在中国关闭超过130家门店。本土同行也难以为继,永辉超市三年关闭近400家门店,甚至传出被京东收购传闻。2022年,34家超市企业关闭门店超680家。

但关店并非线下商业必然宿命。线上便利性仍受快递等待时间限制,线下店的人情味和特定体验仍是消费者需求。沃尔玛大卖场关店的同时,山姆会员店加速拓店,2023年底中国门店将达48家,2024财年Q1净销售额同比增长28.3%。海尔创始人张瑞敏曾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企业要么进化变革,要么僵化自缚,唯有不断自我颠覆才能顺应时代。

家乐福中国就未如此幸运。大众点评网评论显示,许多顾客见证家乐福20多年成长,如今却只能留在记忆中。长沙芙蓉店关闭时,市民感叹”我的青春倒闭了”。家乐福们带着无数人的记忆,在时代浪潮中踉跄前行,未来仍充满不确定性。感谢它们曾经的陪伴,期待否极泰来。

最新快讯

2025年08月13日

19:12
即时零售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着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只需一部手机轻轻一点,无论是新鲜的肉蛋果蔬,还是畅爽的酒水饮料,抑或是母婴玩具等日常所需,都能在短时间内实现"闪购即达",万物到家已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这一趋势也得到了市场数据的强力印证:2024年中国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增速高达26.2%,预计全年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大关。 面对这个潜力无限的万亿级市场,...
19:12
摘要当上下文窗口规模、成本效益与数学运算能力成为关键决策要素时,如何迅速锁定最适配的模型成为企业面临的难题。本文创新性地提出基于12项核心指标的三层漏斗筛选法,通过系统化分析对比两类主流大模型在真实业务场景中的适配性,为企业提供高效选型解决方案。 一、参数对比为何成为技术团队的效率瓶颈?2025年全球可调用大模型数量已突破300个,但选型过程面临三大核心挑战...
19:12
微新创想8月13日讯 格力电器公众号"董明珠健康家"于今日下午15:19分完成更名,正式更名为"格力好物指南"。通过梳理该账号的历史名称记录可以发现,其发展轨迹颇具看点:2024年3月11日,格力电器公众号获得"认证格力董明珠店"资质;2025年4月27日,该账号更名为"认证董明珠健康家";直至今日(8月13日)完成最终更名。 回顾"董明珠健康家"这一名称的...
19:11
8月13日,赛微微电正式发布重要公告,披露了股东武岳峰投资及其一致行动人未来减持公司股份的计划。根据公告内容,相关股东计划在公告发布后15个交易日届满后的3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公司股份,减持数量上限为不超过86.1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1%。此次减持操作将采用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具体实施时间将严格控制在公告发布后的3个月期限内。此次减持计划的披露...
19:11
威派格公司于8月13日发布公告,宣布其股东盈科盛达及其一致行动人盈科盛隆、盈科盛通因临时资金需求,将启动减持计划。根据公告内容,此次减持将在公告发布后的3个交易日内开始,并持续不超过3个月的时间。减持方式将采用集中竞价、大宗交易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减持总股份数量上限设定为4286200股。 此次减持计划旨在满足股东方的资金周转需求,属于正常的市场操作行为...
19:11
2025年上半年,哈铁科技交出亮眼业绩答卷,营业收入高达3.35亿元,同比增长22.54%,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更令人振奋的是,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3349.65万元,同比增长幅度高达55.61%,盈利能力显著提升。为回馈广大股东长期以来的支持与信任,公司宣布将实施现金分红方案,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3元(含税),让股东共享发展成果。此次业绩的...
19:11
财联社8月13日讯 根据印度国家证券存管有限公司NSDL最新披露的数据,全球基金在8月12日的交易中出现了显著的净卖出行为,涉及价值高达265亿卢比的印度股票。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了国际投资者对印度股市的短期减持情绪,可能预示着市场情绪的微妙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大规模的资金流出发生在印度股市经历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分析人士指出,国际投资者在8月12日...
19:11
富国银行近日发布重要市场动态,正式将CoreWeave的目标价从60美元大幅上调至105美元,这一举措彰显了该行对CoreWeave未来增长潜力的强烈信心。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环境下,此举不仅体现了富国银行对CoreWeave业务模式的深度认可,更预示着该行业在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方面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根据富国银行最新研报显示,此次目标价上调基于Core...
19:11
2025年8月13日,Susquehanna投资机构正式宣布将戴尔科技(Dell Technologies)的股票目标价从105美元上调至120美元,这一调整幅度高达15美元,彰显了该机构对戴尔科技未来业绩增长的强烈信心。Susquehanna在最新研报中明确指出,此举基于对戴尔科技在云计算、人工智能及企业级解决方案等领域持续创新能力的深入评估,认为其技术布...
19:11
8月23日至24日,备受瞩目的全国性人形机器人赛事——第二十七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人形机器人专项赛全国决赛即将在合肥盛大启幕。作为国内首个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竞技平台,本次大赛由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主办,以"创新驱动未来"为核心宗旨,全面聚焦人形机器人的前沿技术研发与实际应用场景落地。赛事组委会透露,本次决赛将吸引全国范围内数十支顶尖高校、科研...
19:11
2025年8月13日,北京时间,加密货币市场迎来历史性转折点。比特币市值占比首次跌破60%,标志着这一数字资产的主导地位自2月1日以来出现显著下滑。当前比特币市值为2.39万亿美元,仅占整个加密货币市场总市值的59.75%。值得注意的是,整个加密市场总市值已强势突破4万亿美元大关,创下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显示出市场的整体繁荣态势。 在这一轮市场波动中,以太坊...
19:11
2025年8月13日,海创药业正式发布其2025年半年财务报告,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高达1316.72万元,相较于去年同期实现了惊人的119倍增长。然而,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经营压力,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185.32万元,呈现巨额亏损态势。面对这一看似矛盾的经营数据,海创药业在报告中明确指出,亏损主要源于新药研发及市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