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新播场,作者场妺,经站长之家授权转载发布。短剧“霸总”纷纷跨界带货,副业收入亮眼。近期,众多短剧顶流纷纷涌入直播间开启带货模式:“短剧一哥”柯淳现身十月稻田直播间,单场销售额即突破百万;演员何健麒也接连亮相Babycare和羽西直播间,人气与销量齐飞……显然,短剧演员的商业价值正获得品牌方的深度认可。经过多年发展,短剧早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娱乐形式,它更像是品牌的“宣传片”和“新货架”,为商业变现提供了全新可能。短剧演员转型直播“霸总”,他们的带货成绩究竟如何?10月17日,柯淳受邀出席十月稻田品牌直播间,短短1小时便吸引超过10万在线观众,创下该品牌近90天来的销售最高纪录。这一亮眼表现,得益于其凭借多部爆款短剧积累的个人影响力:《好一个乖乖女》播放量突破30亿,奠定了“短剧一哥”的地位;《栀栀复栀栀》播放量超10亿,抖音粉丝近600万,稳居顶流行列。品牌方敏锐捕捉到这份人气,纷纷与其合作:柯淳成为方里Funny Elves的品牌挚友、十月稻田的品牌推荐官,并与养元青、乡乡嘴等品牌建立合作关系。柯淳并非个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9位短剧演员投身直播带货,单场销售额最高突破百万。另一位“霸总”顶流何健麒,参演39部短剧,凭借《陆少的隐婚罪妻》获得12.3亿总播放量,跻身顶流行列。今年10月以来,他接连获得蜜丝婷、Babycare、BUV三家品牌的合作邀请。在Babycare直播间,他单场GMV超百万,观看人次达28万,品牌方透露其粉丝购买力惊人。十月稻田和Babycare选择邀请单个顶流代言,而羽西则采用“人海战术”,今年8月一口气邀请7位短剧男演员进入直播间,包括何健麒、黄浩雯、王凯沐、沉思、何聪睿、蓝博和王道铁。作为短剧F4之一的马小宇(其他三位为柯淳、何健麒和曾辉)成为唐魅可TOMMARK的品牌代言人后,空降直播间,单场销售额达25万-50万,为该品牌创下近180天来的销售最高纪录。从合作模式来看,这些短剧演员并非直接利用个人账号带货,而是以代言人或推荐官身份进入品牌官方直播间,更像是在演艺事业之外开辟的副业。观察这些短剧顶流的行为,他们早已开始跨界发展:柯淳受邀录制综艺《无限超越班》,何健麒、马小宇、申浩男、赵柯淳四人合体登上《时装男士》短剧专刊拍摄时尚大片。他们正像长剧演员一样在多领域开花,因此进入直播间带货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一步。对品牌方而言,短剧演员是区别于达人与品牌自播的新选择,当越来越多品牌发出邀请,意味着市场正逐步认可他们的商业价值。这场跨界合作,堪称一场演员与品牌的双赢尝试。对演员来说,这不仅是体面的流量变现,更是事业进阶的重要机遇。他们通过剧集塑造的鲜明人设,获得观众的深度情感投射,进入直播间带货具有天然优势——这种情感连接可以无缝迁移到直播场景,观众因喜爱角色而信任推荐,往往直接转化为购买行为。在短剧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的行业背景下,直播间能将瞬时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回报与个人品牌资产。此外,直播间也为演员提供了突破角色限制的新舞台。短剧男演员多深耕“霸总”赛道成名,但往往被固定形象束缚,而直播却能展现更多可能性。例如,何聪睿在羽西直播间用国语和粤语进行双语口播,讲解产品时妙语连珠,全程无冷场,连主持人都赞叹“直播多年未遇此等能言善辩的嘉宾”。这场直播让更多人看到了他除了演技之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控场力,以及成为多栖艺人的潜力,评论区不乏“直播后会有更多商务找来”的讨论。一次成功的直播间亮相,是对演员个人魅力与综合实力的集中展示。表现优异者,能借此实现身份跃迁,大幅提升商业议价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娱乐生态中占据更有利位置。对品牌而言,与短剧演员合作是一种兼具高性价比与精准触达的商业模式。据搜狐娱乐采访的业内人士透露,短剧演员的商务成本远低于长剧艺人,后者不仅代言费高昂,还往往指定摄影师和造型师,产生额外成本,而单是拍摄费就足以邀请短剧艺人代言。在触达客群上,短剧演员也展现出独特优势:《2025年H1短剧全景报告》显示,短剧核心用户多为31-40岁、居住于三四线城市的女性群体,这一画像恰好与美妆、护肤、服饰、日用品等大众消费品牌的目标客群高度重合,因此品牌能更精准地连接潜在消费者,有效提升转化效率。短剧演员进入品牌直播间,无疑是一场双赢的新探索:演员实现了个人影响力的快速变现,品牌则将“情感流量”精准转化为商业回报。从流量入口到“转化加速器”,短剧为电商带来的价值远不止输出演员。它正通过三大路径影响电商生态:品牌定制剧成为营销利器,内容直接反哺销售转化,并助力平台争夺用户时间。早前,不少品牌方已尝试合作定制专属短剧。例如韩束早在2023年就与短剧头部艺人姜十七合作推出《以成长来装束》《心动不止一刻》等多部短剧,《以成长来装束》累计播放量超6.5亿,播出后韩束直播间单月GMV破亿,登顶抖音电商品牌自播销量榜。丸美通过职场短剧《亲爱的宿敌》自然植入产品,收获3.2亿观看量;就连从不请代言人的星巴克也定制了短剧《我在古代开星巴克》,据品牌相关负责人透露,这部短剧总共触达超过1亿名顾客,带来135万名购买者。在这些标杆案例的带动下,伊利、珀莱雅、蜜雪冰城等知名品牌纷纷入局。据《2025年短剧行业专题报告》显示,2025年1-4月国内首播的品牌定制短剧已达153部,同比增长2%,这意味着定制短剧已成为品牌的常态化布局。除了品牌方,短剧平台自身也在积极打破内容与消费之间的壁垒。近日,红果短剧在内测带货功能,用户观看短剧时暂停会自动弹出“搜同款”提示,或点击右上角“识图找同款”,可直接跳转至抖音商城。红果短剧坐拥2.12亿月活,并拥有《盛夏芬德拉》《遥相思》等多部爆款内容,商业变现潜力巨大,如今开卖“霸总同款”,极大缩短了观众“看到-想要-买到”的路径,让内容带货更加顺畅。(详情可见:边看边买?红果内测“搜同款”,加速短剧电商变现)从中小商家角度看,这个功能也能带来新机遇,即便在广告预算与品牌声量上不敌大品牌,凭借爆剧同款标签也能精准吸引订单,甚至借此构建品牌故事。最后是电商巨头,京东、淘宝和拼多多都在发力短剧业务,旨在融合“内容+消费”的场景,抢占用户时长与心智。京东今年7月招募短剧运营人才,并在App内上线“短剧”频道;淘宝和拼多多则早就在App内上线短剧功能,但目标各有侧重。淘宝更注重品牌内容共建,与海蓝之谜等品牌合作推出《我的美妆日记》《婚姻日记》等自制短剧,最高商业转化率达30%;拼多多采用“看短剧领金币”模式,以轻量激励吸引用户延长停留,核心目标在于提升平台活跃度与用户黏性。尽管侧重点不同,电商平台发力短剧的底层逻辑一致:在流量增长见顶的背景下,将短剧作为争夺用户注意力、拉动GMV增长的新入口。截至2025年6月,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26亿,受众持续扩大,是当前少数仍处于上升期的赛道。短剧早已超越单纯娱乐形式,它既是品牌的“宣传片”和“新货架”,也是电商平台的引流工具和“转化加速器”,随着短剧生态持续繁荣,“内容即货架”的新零售模式将更加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