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 锦缎(ID:jinduan006),作者耀华执笔,经微新创想授权发布。经济浪潮的起伏,总在都市中央的写字楼里悄然上演。当代商业的每一个周期更迭,都伴随着城市楼宇中涌动白领的潮起潮落。近二十年来,中央CBD的摩天大楼电梯间里,外企精英、科技巨头的程序员、金融行业的从业者……这些曾经的风云人物,如今正逐渐被新一代的都市丽人取代——曾经的核心办公区不再是会议室,而是架设手机摄像头的直播直播间;企业形态也从林立的事务所,演变为层出不穷的直播电商MCN机构。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的《中国网络表演行业发展报告—直播、短视频》显示,2022年直播短视频创造的就业机会已超过1亿人次。当短视频经济强势崛起,无孔不入地渗透我们的生活时,无论我们如何界定它,都无法忽视它已成为当前产业经济讨论中绕不开的现象级话题。本文作为短视频系列研究的开篇,将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勾勒出这一产业的整体轮廓,为后续的深度剖析奠定基础。
01 玩家图谱
短视频产业的参与方,按照传统经济行业的划分,可以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层面。
上游:内容创作提供方
狭义上,短视频的供给侧相对简单,包括UGC模式下的普通用户、明星、大量的MCN机构以及少量的传媒公司(自制综艺、长视频等)。广义上,所有服务于内容创造的企业都属于供给方,除了狭义上的用户和MCN机构外,还包括服务于投放、运营环节的营销服务商,以及服务于内容制作的外包商等。
中游:平台技术和流量提供方
狭义上,短视频行业的中游主要由字节跳动、腾讯、快手等技术平台提供方构成,它们作为桥梁连接供需双方。广义上,服务于平台的企业,如第三方技术提供方、巨量引擎这类流量分发服务商,以及服务于平台电商的物流、供应链企业,均属于短视频行业的中游范畴。
下游:用户,商家
下游主要有两大脉络:传统的需求方,即普通的C端用户,他们可能是以娱乐为主的散人,也可能是以获取信息为主的用户,还可能是通过短视频平台购物、搜索的消费者。渠道的需求方,主要指的是商家,他们通过平台提供推广流量,内容创作者提供内容流量,直播电商满足渠道流量,进而实现营销目标。
综合来看,我们可以得到如下所示的“玩家”图谱:
图:以内容角度来看短视频行业上下游,来源:锦缎研究院
根据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MCN机构数量已达到24000家,累计主播账号超过1.5亿个,创作内容的账号及用户累计超过10亿个。
02 分配模式
短视频玩家的上下游关系如前文所述,但作为一个生意模式,这个行业在资金层面的上下游关系却截然不同。
以快手为例,从其招股书来看,收入主要分为三部分:线上营销为主的广告收入、直播虚拟礼物、打赏、带货抽佣等模式的直播收入,以及直播电商、货架电商为主的电商收入。
从现金流的角度来看,短视频供给侧主要还是来自于TO B的商品供应商(品牌商、经销商等)。达人催化流量向平台支付的买量成本、推广成本、MCN机构内容成本等,最终的变现渠道无非是直播带货和广告,最终买单的都是商家。
因此,无论是直播电商,还是内容创作广告变现两条线,都是:上游商家—中游机构、达人、平台、服务商—下游用户消费者。只有纯粹直播打赏的虚拟业务(非为了流量价值而买量),才是上游内容创作达人、MCN机构—中游平台—下游娱乐消费者。
图:考虑到资本流向的行业上下游,来源:Mob研究院
那么,行业中的现金流是如何分配的呢?对于商家直接变现(直播带货、抖音小店或者货架电视),根据有赞说和网络数据,以及对于短视频变现各环节的交叉整理,我们可以大致推论:通常的商品纯坑位费模式一般为销售额的20%,不同主播的提成比例不同,纯佣金模式提成会更高,在此基础上,平台抽佣10%,MCN在平台抽佣后,再抽取运营成本35%。估算下来,如果你在腰部主播直播间购买了100块钱的商品,MCN机构拿走7元左右,平台抽成10元,主播内容作者拿走13元左右,商家拿走70元。
当然,短视频的变现模式非常复杂,不同的MCN机构、主播,乃至商品种类的佣金比例都不同,也有一些商品需要流量费用。
对于内容推广,没有固定的抽成比例,通过平台服务商(类似巨量星图)会有一定的抽成,非平台的对接,主要费用为内容创作成本和流量费用,根据MCN机构和达人的价值,粉丝流量区分。
对于直播秀场,分为有公会和无工会两种,根据Mob研究院数据,目前新模式下无工会的主播分成在50%左右,有公会的主播根据个人协议分成,要低于无工会的主播,不过流量运营要更强。
图:直播秀场模式的利润分配,来源:Mob研究院
以上是目前短视频资金层面主要的上下游关系和分配模式。我们在研究短视频商业模式时发现,如果作为商家想要投放广告,打开类似巨量星图的软件,你就会看见短视频的报价计量单位除了流量和粉丝外,时长计价也是主流,往往可以归结为20秒、1分钟及以上等等。
03 人类商业史就是时间掠夺史
庞大的用户群、复杂的商业模式,为什么短视频能成为移动互联网最强一浪?我们其实可以从技术和经济演进的脉络中窥探一二。
经济学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时间,无论是宏观层面的周期,还是维持经济机器运转的交易,亦或是晦涩难懂的利率、复利和贴现率,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时间。
农业社会,经济的单位时间为“年”,春季播种,夏季劳作生长,秋季收获,冬季休耕储备,季节性的循环对农业社会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农民们根据季节来安排他们的生产活动,而商人们则根据季节来调整他们的贸易策略。
工业社会,经济的单位时间为“周”,起源于西方的劳作制度,以周为单位。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工业时代最核心的发明之一就是精准化时钟,伴随着劳动力和物流在工业时代的叠进,机器大行其道,以周为单位的生产关系恰好能满足工业化带来生产力和消费需求。如果你看足球,就会发现时至今日,工业革命中心英国,依旧保持了周薪的传统。
互联网时代,经济单位进一步演化成为“天”,最早期的门户网站主要的内容更迭以天为周期,端坐于格子间的白领们通常也以天来计划形成、时间,安排会议。
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用户随时随地可以获取即时信息,经济单位演化为“分钟”。以天为时间单位的模式被海量更新信息的移动设备所吞噬,分割用户屏幕时间占比的单位变成了分钟——而短视频,则正是“分钟掠夺”的集大成者。
图:不同时代经济时间衡量模式,来源:锦缎研究院
短视频能够从娱乐信息平台,天然延伸至商业交易平台,在商业逻辑上,便是得益于时间拆分足够细致,获取了时间“复利”——拆分了每个视频每一分钟的价值,每个广告多少分钟,每个视频每分钟的效益如何,如何通过内容和广告(带货)的平衡来提升用户留存的时间。这也是为什么其他内容社区变现难的原因之一了:无论是长视频,还是门户亦或者图文社区,很难按照分钟来拆分商业价值。比如门户网站,一个咨询承载一个广告位,产生一份价值。而短视频,能够将每名用户时间,通过算法和技术切分成无数的细小等份,再针对每一等份推算商业内容实现变现。除了向客户提供浏览量、点击量的收费外,甚至还可以向客户收取时间维度的费用。
自然而然,能够承接起大量的从业者和商业需求,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强一浪商业模式。以上也不难推演:如果有一个能够汰换短视频体量的新商业模式,估计需要依托新的技术,将用户时间叠进到秒来计费了。也就是说,短视频的颠覆者,将是“秒级掠夺者”。当然,也许我们并不期待那样的一个时代的发生。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微新创想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微新创想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http://www.idea200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