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转自惊蛰研究所,作者小满,经微新创想授权转载。近日,绿源集团成功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预示着港股市场将再添一家两轮电动车上市企业。然而,这个已发展近30年的行业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绿源集团的招股书揭示了其近年来的财务表现:2020年至2022年6月,公司收入分别为23.78亿元、34.18亿元、47.83亿元,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净利润同样有所提升,但毛利率却持续下滑,2020年至2022年6月分别为11.2%、9.9%和8.6%。毛利率下降的背后,除了原材料及耗材成本的上涨,营销费用的激增也反映出两轮电动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和自行车市场的蓬勃发展,使得两轮电动车市场的增长明显放缓。
从刚需到必需:两轮电动车行业的演变历程
1995年,清华大学研发出中国首台搭载轮毂电机的电动自行车,标志着两轮电动车行业的诞生。经过28年的发展,该行业经历了从技术萌芽到市场规模化,再到成熟期竞争的完整演变过程。2000年前后,绿源、雅迪、爱玛等品牌崭露头角,产品与技术不断优化,市场迅速扩张。2004年,电动车总产量达到676万辆,产业链整体升级,用户教育成熟,品牌意识觉醒。2013年,产量飙升至3695万辆,较2004年增长近6倍。然而,随着市场逐渐饱和,行业进入成熟期竞争阶段,线下渠道成为关键。
成熟期的挑战:渠道依赖与市场饱和
两轮电动车高度依赖线下渠道,无论是直营门店还是经销商网络,都面临着门店成本、库存成本和广告投放的巨大压力。2015年后,市场饱和加剧,消费者不再只关注性价比,而是更加看重品牌、产品体验和售后服务。2015年至2019年,行业经历大洗牌,企业数量从2000多家锐减至100多家。存量竞争时代到来,2019年实施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新国标)又引发新一轮竞争。
创新乏力与价格战:行业乱象的根源
头部品牌虽加大研发投入,推出GPS定位、无钥匙启动等新功能,并迎合年轻消费者审美,但效果并不显著。两轮电动车的主要消费者为中老年人和年轻上班族,需求集中在短途通勤,对续航、舒适度和安全性要求更高。然而,品牌却将资源过度投入续航等非核心功能,忽视了用户实际需求。同时,价格战愈演愈烈,雅迪2016年上市后掀起降价潮,市场份额大幅提升,但微利经营成为常态。绿源集团也面临低价困扰,平均售价持续下降。
线下渠道的困境:多店竞争与利润缩水
雅迪、爱玛等品牌通过激进的线下扩张策略争夺市场,但经销商并未分享到红利,反而因“一街多商、一镇多店”策略受损。经销商之间为抢生意打起价格战,售后服务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同店竞争导致售后纠纷。终端市场的乱象反噬品牌,行业陷入恶性竞争。
出路在哪里:深耕下沉市场与创新新业态
面对困境,两轮电动车品牌需重新审视市场定位。下沉市场仍是主要消费群体,乡镇地区对两轮电动车的需求旺盛。此外,外卖员等新兴群体催生了租赁、换电等新业态,但品牌却选择以供应商身份为其他平台做嫁衣,放弃了拓展新业态的机会。品牌需倾听市场需求,引导产品创新,结束恶性竞争,为自身和经销商寻找合理利润空间。同时,可借鉴新能源汽车和自行车的成功经验,以智能化创造新出行方式,或成为新生活方式的代表。
两轮电动车行业虽面临挑战,但仍有发展潜力。品牌需回归初心,关注用户需求,创新产品,拓展市场,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