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人民族意识的日益觉醒,曾经相对小众的传统文化类节目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破圈”现象。从央视倾力打造的《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到河南卫视现象级传播的《唐宫夜宴》《端午奇妙游》,这些节目已从庙堂走向民间,成为社交网络上的热议焦点。更令人惊喜的是,西安、武汉等在古典诗词中频繁出现的城市,也借此契机跃升为新一代”网红城市”。这一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传统文化类节目能否真正摆脱”曲高和寡”的困境?
传统印象与内容革新
提及传统文化类节目,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或许是春晚舞台上的戏曲表演,或是形式刻板的古代文化讲座。长期以来,传统文化在大众视野中常被贴上”迂腐””古板”的标签,其传播效果也因此受到限制。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传统节目内容形式单一,受众门槛过高,难以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2001年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百家讲坛》,本意通过专家讲座普及传统文化,但照本宣科的讲述和大量典故引用,却让普通观众望而却步。直到四年后的”明星讲师”时代,易中天、纪连海等个性鲜明的学者出现,才真正让节目走出小众。易中天解构”三国”时打破传统认知——诸葛亮并非完美神算,曹操亦非纯粹奸雄;纪连海则将相声元素融入历史讲述,为历史人物注入鲜活生命力。这种既植根传统又富有趣味性的创新解读,不仅让观众重识历史人物,更激发了大众品读历史的兴趣。可见,让内容生动化是文化节目”破圈”的关键所在。
模式创新与传播变革
随着《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等引进节目开启”模式化”浪潮,传统文化类综艺也开始探索爆款路径。2016年后,《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等节目相继问世,以创新形式赢得观众青睐。《中国诗词大会》将古诗词转化为答题游戏,”飞花令”等环节成为节目亮点;《见字如面》通过明星读信打开历史时空,让观众触碰鲜活的时代记忆;《朗读者》则以”访谈+朗读+解析”模式,让明星嘉宾通过文字分享人生感悟。这些节目在内容形式上实现了突破,但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爆款效应的持续性仍面临考验。
年轻受众的审美变迁
传统文化类节目走红的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并不排斥,而是反感以”教育”为目的的内容呈现方式。一个典型案例是戴建业在短视频平台的爆红——他一段”李白吹牛”的15秒短视频,一周内播放量突破3000万,点赞超140万。戴建业将古诗改编为段子,这种个性化解读自带话题属性,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古典诗词的刻板印象。读书博主都靓同样成功,她通过短视频带领观众走进诗词创作现场,让李白、杜甫等诗人形象跃然屏上。对比传统节目与知识类视频可以发现,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传播变得更加灵活多元。电视节目制作精良但周期长,而短视频平台则容纳了从15秒变装到数十分钟深度解读的各类内容,都能精准触达目标受众。
受众参与与文化闭环
当前文化类节目”破圈”的关键,在于从”教育”转向”参与”——制作目标从单向知识传递转变为互动体验。嘉峪关”网红关长”李森通过签发”关照”、科普古代地名等互动形式,将边关文化与现代网络语言结合;大唐不夜城的”盛唐密盒”答题活动,则将景区与古诗词巧妙关联。这些内容在网络传播后迅速走红,引发观众共鸣。北京卫视与抖音合制的《中秋登楼夜》,邀请文化学者与网络达人共赴黄鹤楼雅集,全网曝光量超2.8亿;国庆期间黄鹤楼游客量激增440.9%。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引发的讨论则揭示:文化传播具有长期性,只有当受众在某个时刻真正领悟文化内涵,才算完成教育闭环。传统媒体时代,传播者与受众角色分明,节目需兼顾知识准确性与传播形式,存在时空隔阂;而如今通过内容社区、短视频等形式,受众已成为文化传播者,形成了”内容种草-产生共鸣-参与分享”的闭环。
文化传承的未来方向
文化传播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知识记忆,而是激发内心向往。当下文化节目之所以能频频”破圈”,并非某个节目单方面吸引年轻人,而是越来越多被传统文化吸引的年轻人主动参与其中。当受众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传播者,传统文化便真正走出了小众的藩篱。从唐诗宋词到书画历史,在短视频时代,任何传统文化内容都有可能获得关注。这种变化为文化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互动;不再是知识竞赛,而是情感共鸣。当传统文化从书本走进生活,从课堂走向网络,当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文化传播的参与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必将得到更充分彰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