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一项关于高温环境下塑料餐具安全性的研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科学实验表明,当温度超过65℃时,常见的塑料外卖盒、一次性纸杯等餐具可能会释放出微塑料及全氟化合物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若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可能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长期接触更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据食品安全专家介绍,外卖食品在出锅时的温度通常高达80-90℃,直接装入塑料餐盒后,有害物质的迁移量会显著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标注为”微波炉适用”的5号聚丙烯(PP)餐盒,在高温环境下仍有可能导致微塑料的释放。特别是当接触高温油脂类食物时,有害物质的迁移速度会进一步加快。
在廉价餐盒的生产过程中,使用再生塑料的问题尤为突出。相关抽检结果显示,这类产品在70℃时的多环芳烃释放量可达食品级原料的23倍。其中,苯并芘作为一种强致癌物,其存在对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针对这一现象,食品安全专家提出了六项科学防护准则:首先,收到外卖后应立即将食物转移至陶瓷或玻璃容器中;其次,避免使用塑料包装盛装火锅、热汤等高温食品;第三,实行专盒专用原则,冷藏盒不用于加热,水果盒不盛装油脂类食物;第四,优先选择化学性质稳定的玻璃保鲜盒或陶瓷容器;第五,监管部门需加强劣质餐盒的整治力度;最后,公众应提升健康意识,主动规避潜在风险。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塑料餐具在高温环境下的安全隐患,也为消费者提供了实用的防护建议。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和餐具选择,可以有效降低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保障食品安全与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