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导航技术和避障算法的持续突破,以及自集尘、自清洁、自动上下水等智能功能的普及,扫地机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化,成为家庭中的”智能管家”。然而,高端化浪潮之下,价格飙升的扫地机器人却遭遇了市场寒流。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扫地机器人线上销量同比下滑22.58%,线下销量下滑26.78%,与2017-2021年持续增长的态势形成鲜明对比。这场高端化转型,让头部厂商陷入两难境地。
家电行业的扩张通常遵循两种路径:规模效应的”以价换量”和产品迭代的”高价高利润”。目前,科沃斯、石头等头部品牌选择了后者,将产品均价从2013年的1300-1500元提升至2022年的3210元,三年翻倍的速度堪比当年国产手机的高端化征程。但市场却给出了相反的答案——销量增速放缓,高端化策略是否陷入”陷阱”?
科沃斯从代工企业转型高端品牌TINECO的案例颇具代表性。2022年,科沃斯高端品牌毛利率高达51.61%,营收77.97亿元,同比增长16.21%。但销量却同比下滑12.5%,营收增长主要依靠产品提价。2023年上半年财报显示,科沃斯营收增速放缓至4.72%,净利润下滑33.4%,股价从2021年7月的250元暴跌至不足50元,市值缩水超1000亿元。
石头科技同样面临困境。作为曾为小米代工的企业,石头科技在推出自有品牌后,将石头G10、G10S等产品的定价推向5000元以上,2022年毛利率达45.1%。但销量同比下滑20.35%,归母净利润连续六年首次出现下滑。数据显示,我国扫地机器人渗透率仅6.9%,远低于美国15%和日德8%的水平,在市场尚未普及的情况下急于高端化,显然操之过急。
资本市场压力是高端化的重要推手。为维持股价,头部企业不得不保持高利润率,销量不足时只能通过提价来维持盈利。石头造车、追觅的机器人梦、科沃斯的服务机器人赛道等,都是资本市场驱动下的创新故事。但过度依赖资本叙事,可能导致企业忽视用户真实需求。
“扫地机四小龙”占据近90%市场份额,推动行业高端化进程。为合理化高价,厂商不惜投入巨资研发”黑科技”,堆砌传感器和AI功能。基站越来越大,迭代速度甚至超过智能手机,SPU数量从2021年的696个激增至2022年的1352个。但消费者发现,四五千元的扫地机器人远比请保洁更贵,而各种传感器、AI功能往往与核心需求脱节。远程视频功能甚至引发隐私担忧。
2023年第一季度,行业销量同比下滑14.7%,销售额下降11.4%。消费者在消费升级的同时变得更加理性,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方案。扫地机器人虽功能完善,但智能化仍未达预期。作为非刚需产品,高端化需要更强的用户需求支撑。
高端化不是企业单方面定义的,而是用户需求的自然延伸。当前行业缺乏革命性创新,同质化竞争严重,难以真正拉开差距。要实现普及,扫地机器人需要降低价格走普惠路线,同时通过技术创新解决用户体验痛点。只有当产品真正满足用户核心需求时,高端化才能获得市场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