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的德国慕尼黑车展,被媒体称为“慕尼黑中国车展”,中国企业以47家参展商的规模仅次于东道主德国企业,成为全场焦点。比亚迪、蔚来等整车制造企业固然耀眼,但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供应链企业的强势表现更令人瞩目。德国媒体记者为参观中国车企产品内部,往往需要排队十几分钟,足见其吸引力。德国总理奥拉夫·舒尔茨在开幕式上激情演讲,呼吁“不要被中国品牌崛起所吓倒”,正是对这一现象的最好注脚。
40年前,德国大众刚进入中国市场时,曾被西方媒体嘲讽为“孤岛式生产”,认为中国缺乏配套供应商,生产方式落后。如今,40年后的慕尼黑车展,中国企业组团“踢馆”,用实力证明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巨大进步。从孱弱落后到成果井喷,中国汽车产业用40年时间将外国车企拉入了内卷的螺旋竞争中。
01“摩尔定律”的残酷真相
在探讨汽车行业竞争之前,有必要先了解“摩尔定律”的本质。这一规律指出,半导体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量每24个月将增加一倍,推动芯片性能持续提升。然而,这种看似简单的规则背后,隐藏着残酷的淘汰机制。
“摩尔定律”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直观地概括了半导体行业的发展规律,企业只需不断优化制造技术,推进制程节点,就能在芯片中塞入更多晶体管。但另一方面,这种单一维度的衡量标准,将其他因素排除在外,形成类似中国中考高考的“标准竞赛”——只有达标者才能晋级,失败者将被淘汰。
“摩尔定律”还提供了观察商业发展的新视角:芯片晶体管数量翻倍,性能两年提升一倍,价格两年下降一半。这种快速迭代和贬值速度,迫使企业不断跟上节奏,否则将面临亏损甚至退出市场的命运。这种“单一指标内卷”的玩法,正是“泛摩尔定律”的体现,它消解了行业龙头的护城河效应,任何阻碍自身达标或帮助对手达标的因素都会被严厉对待。
台积电集中火力围剿三星高管梁孟松,正是因为担心其技术能力增强会威胁自身领先地位。这种残酷的竞争逻辑,正在逐渐蔓延到汽车行业。
02新的胜利标准有哪些?
传统燃油车时代,汽车行业竞争虽激烈,但变量众多,容错空间大。肌肉车与省油车并存,豪华内饰与朴素设计共舞,成功标准多元化。但电动汽车和智能汽车的崛起,正在改变这一格局。
未来汽车市场,变量将逐渐减少直至只剩最后一个。续航、内饰、性能等要素可能成为常量,而决定生死的变量,很可能是车载电脑算力或基于算力的高阶自动驾驶技术。正如《中国智能驾驶报告2023》所示,智能汽车在安全性、节能性和效率性上均优于传统汽车,而这些优势都依赖于软件和算力支持。
具体而言,智能驾驶可避免46%的交通事故,提高10%能源利用率,提升10%交通效率。这些优势的实现,都离不开强大的算力支持。因此,算力将成为汽车行业的核心竞争要素。
03欧洲厂商如何被我们拉入了内卷?
当自动驾驶成为胜利标准,老牌巨头积累的优势将失去意义。欧洲厂商被拉入内卷,正是其护城河逐渐消失的过程。
以ADAS市场为例,博世、采埃孚等巨头2020年占据91%市场份额,到2022年已降至73.2%,三年损失近20%。博世承认在L2+和L3级别市场晚了两到三年,被迫在中国自研技术。德国供应商在电池、激光雷达等关键领域的退出,更凸显其产业链残缺问题。
欧洲厂商迭代速度远落后于中国企业:比亚迪汉三年出两代,平均1.5年一代;大众帕萨特50年仅九代,平均5.5年一代。这种差距源于汽车产业链重构——电子设备迭代速度远超机械设备。德国供应商在关键领域的技术放弃,使其难以跟上中国企业的快速迭代步伐。
04中国企业,反向合资看清楚了欧洲人后劲不足的弱点,也促使欧洲企业开始寻求合作。大众与上汽、小鹏的合作,现代与北汽、雷诺与吉利、丰田与广汽和小马智行的合作,采埃孚与地平线、福特与宁德时代等,都体现了这一趋势。
以奥迪与上汽为例,奥迪在中国市场表现疲软,其CEO曾公开承认产品落后竞争对手,存在严重软件问题。奥迪选择与上汽合作,正是看中了其“星云”纯电平台,希望借此开发爆款电车。采埃孚与地平线的合作,则体现了中国芯片企业的强大实力——地平线芯片性能已达顶尖水平,其合作对象堪称中国芯片界的“高通”。
05结语
中国汽车产业用40年时间完成逆袭,从被嘲笑的“孤岛”到主动寻求合作的“引领者”。这种转变,正是中国工程师用内卷方式将对手拉下水的结果。未来,中国车企将继续引领汽车产业变革,欧洲合资工厂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中国汽车产业的真正好戏,现在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