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超越S曲线(ID:beyondinvest),作者李刚强,经微新创想授权转载。近年来并购成为一级投资人关注的退出路径,主要原因在于IPO门槛提升、窗口期收紧,许多原本符合上市标准的企业难以实现IPO,上市周期延长且不确定性增加;同时一级市场募资困难,同行间投资意愿低迷,导致退出渠道受阻。在IPO和转让两条路径受阻的情况下,回购和并购成为主要选择,但回购仅能保本或获取有限利息收益,且涉及复杂谈判与法律程序,成为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案。并购是否真正能成为VC退出的有效解药?个人观点认为并非如此。投资人通过并购退出的收益有限,以本人经历为例,过去几年接触的并购案例中,早期天使投资项目的平均回报率(MOC)约为2.5倍,而A轮融资项目的回报率可能仅50%左右。
一、哪些企业容易被并购
当前市场上的并购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收入与利润并购,这类企业通常具备一定规模的销售收入和利润体量,估值多采用市盈率(P/E)模型,并购价格一般在15-20倍P/E水平;并购规模因标的利润规模而异。二是团队与技术并购,这类企业拥有核心团队或专精技术,具备资本炒作潜力,能在技术和业务上弥补上市公司的短板。此类并购多针对小市值企业,标的整体市值通常不超过5亿元。
第一类企业的典型特征为:收入规模显著、团队结构完整、利润持续稳定、行业地位明确,在细分市场占据一定份额,但独立上市存在困难或创始人有被收购意愿。第二类企业的典型特征为:在狭窄或新兴细分领域具备核心竞争力,可能是技术优势或市场优势,最好有一定收入规模(如两三千万),盈利状况良好或亏损幅度可控。若存在亏损,则技术必须具有高度独创性,与上市公司形成强互补性。创始人经历创业波折后,若发现持续发展困难,可能选择被上市公司收购(未经创业历练的创始人通常不甘于被收购)。
二、并购市场格局的深刻变化
与2013-2016年的并购市场相比,当前市场已发生显著变化。并购对上市公司市值的影响减弱:2013-2016年,上市公司发布并购公告后股价持续上涨,并购多出于维护或提升市值的考虑,跨行业并购活跃。但2017-2018年那波上市企业暴雷潮对市场造成重创,当年热衷并购的公司在2017-2018年因巨额商誉计提出现严重亏损,叠加市场低迷导致股价大幅下跌,大股东股权质押风险频发。因此,当前二级市场对并购态度冷淡,并购对股价和市值的提振作用有限。
跨行业并购被限制:同样源于2013-2016年的激进操作,部分企业跨界并购风马牛不相及的标的,因缺乏行业整合能力留下隐患,监管机构随后禁止此类并购。支付工具受限、支付能力下降:上市公司发行新股并购需经证监会和交易所严格审核,难度大幅提升,导致上市公司极少采用新股支付方式。现金和存量股份支付则受限于上市公司资金实力,A股80%的公司市值低于100亿元,60%的公司市值不足50亿元,市值几十亿的公司鲜有超过10亿元现金储备。若上市公司账面仅10亿元现金,其愿意用于并购的金额可能不超过2-3亿元,以2-3亿元现金+部分存量股份支付,整个交易金额或控制在五六亿元以内,超出此范围则上市公司无力承担。
三、一二级市场定价逻辑错位是并购障碍的核心
本质上,中国二级市场仍以市盈率(P/E)为估值逻辑,监管机构对并购的估值参考也多在15倍左右P/E。尽管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等少数行业存在特殊估值逻辑,但绝大多数行业仍遵循P/E模型。而一级市场估值逻辑却缺乏系统性标准,常出现天使轮估值上亿、A轮融资估值两三亿、千万收入即值五六亿等非理性现象。这类企业若想通过并购退出,二级市场上市公司往往望而却步。上市公司为何不愿收购亏损企业?若以数亿元收购一家持续亏损的企业,不仅消耗现金、降低利润,还可能引发市值下跌,显然不符合上市公司利益。因此,上市公司并购主要倾向于两类标的:一是利润规模显著的企业,收购后可按15倍P/E估值,迅速提升业务规模、收入和利润,增强市值;二是小市值企业,并购团队或技术,控股权交易成本控制在3-4亿元以内,上市公司以1-2亿元现金+2-3亿元存量股份即可完成交易。
四、如何跨越一二级市场定价鸿沟
要实现并购退出,企业需从心态和交易结构两方面进行调整。并购市场本质是买方市场,尤其是小市值并购中,上市公司掌握主导权。因此,卖方需调整心态、合理估值。首先,调整心态至关重要。最后一两轮投资人往往面临困境:以四五亿元估值投资A轮或A+轮企业,收入两三千万却增长乏力,市场不景气导致估值预期落空,被迫寻求并购退出。但投资协议中约定的几倍回报条款可能引发冲突,若坚持条款要求,可能导致交易失败。因此,最后一两轮投资人需认清项目本质已失败,能收回本金+合理利息已属幸运,若死守条款,将面临集体损失。早期投资人同样需调整心态。即使以八千万或一亿元估值投资,并购时估值达四五亿元,若执着于原始回报倍数,交易可能无法达成。因为上市公司支付能力有限,且需兼顾后续轮次投资人及创始人团队利益,若单方面攫取过高收益,其他方将无法接受。因此,早期投资人需适当让渡收益,补贴后续轮次投资人。通常情况下,创始人能获得的现金有限,多以股票形式,个人收益可能仅两三千万,能用于让渡的蛋糕很小,最终可能由天使投资人承担部分损失。
其次,调整估值和定价方式。必须认识到,一级市场估值逻辑在并购领域已失效。若以一级市场逻辑定价,二级市场上市公司不可能接受。例如,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存在五六千万收入却估值超十亿的企业,若以此逻辑进行并购,无异于鸡同鸭讲。现实操作中,若最后一轮估值七八亿元,上市公司仅愿按四亿元估值收购,各轮投资人需探索非估值路径计算回报。建议拟定收益阶梯:如最后一轮年化8%、倒数第二轮年化12%、倒数第三轮年化18%等,或按投资年限设定不同回报率,或对天使投资人收益打折(如5折)、A轮投资人打折(如7折),最后一轮投资人获取年化收益。总之,无法完全按估值计算收益,需有股东牺牲利益,实现多方共赢。
五、哪类公司最难被并购
前文提到两类易被并购企业:一是收入利润规模显著的企业;二是小市值并购团队或技术的企业。但估值超十亿、收入未规模化增长、亏损严重的企业最难被并购。上市公司几乎不会以高价收购收入无增长、亏损严重的企业。近年来资本市场泡沫导致大量企业处于此状态,尤其在人工智能、新能源、半导体、医疗、SAAS等硬科技领域,众多B-D轮融资企业面临此困境。这类企业的现实困境是:融资困难(估值透支严重)、自我造血能力不足(收入未起量、研发投入大),既难上市,又无人收购,融资也受阻,处境十分尴尬。悲观来看,若不能通过裁员收缩降成本、有效利用现有资金实现盈亏平衡,这类企业将面临现金流断裂的生存危机。
六、对想被并购的企业和投资人的建议
总结几点建议:首先,创始人需认清现实,避免好高骛远。许多小行业龙头适合被并购,无需执着于上市。其次,被并购并非耻辱,反而能解决财富自由问题,为二次创业奠定基础。并购机会难得,一旦错过可能数年难遇,且新机会未必带来更高估值,机会成本不容忽视。第三,并购是买方市场,需放下骄傲,务实沟通,但不必卑微。第四,站在买方角度思考:上市公司并购目的、支付意愿及交易目标。第五,放弃一级市场估值逻辑,接纳二级市场逻辑。第六,从全局出发平衡各方利益,而非只顾自身。第七,并购交易中,投资协议和估值参考价值有限,关键在于寻找各方利益平衡点。第八,并购是复杂博弈,需专业中介协调各方诉求,避免猜忌对抗导致交易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