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羽绒市场掀起一场价格风暴,1吨鸭绒价格从17万元一路飙升到惊人的58万元,这一异动迅速成为行业焦点。背后原因复杂多元,涉及供需关系变化、行业标准调整以及产业链成本传导等多重因素交织影响。
从供应端分析,2024年猪肉价格持续低迷,导致消费者饮食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猪肉消费量大幅增加,而鸭、鹅等禽类消费相对减少。这种市场转变直接压缩了鸭、鹅养殖的利润空间,养殖户为规避风险纷纷缩减养殖规模。养殖量的锐减使得羽绒原料供应紧张,采集成本被迫转嫁至绒毛定价环节,为价格上扬埋下伏笔。
与此同时,需求端却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2025年11月寒潮提前来袭,多地气温骤降,羽绒服市场需求激增。安徽、广东等羽绒服加工集散地出现”爆单”现象,企业加班加点仍难以满足订单需求,原料缺口持续扩大。供需严重失衡的局面下,羽绒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行业标准升级也成为重要推手。2022年实施的羽绒服新国标将”含绒量”指标改为”绒子含量”,要求仅统计完整绒朵且明示值不低于50%。这一调整迫使厂商增加高纯度羽绒填充量,单件服装成本增加约30%。此外,产业链其他环节成本也在攀升:面料价格涨幅达10%-20%,人工成本年均增长20%-30%,叠加物流费用上涨,正规厂家生产的短款羽绒服出厂价已逼近800-1000元区间。
面对原料价格飞涨,消费者需保持理性应对。建议优先选择信誉良好的品牌渠道,关注产品标签标注的绒子含量、充绒量等关键指标,避免因低价采购劣质产品。行业专家指出,本轮价格上涨是短期供需错配与长期成本推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预计随着养殖规模逐步恢复和寒潮影响减弱,市场将逐步回归理性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