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 砺石商业评论(ID:libusiness),作者 周董石,编辑 华生,经微新创想授权转载。在各类媒体报道中,华为始终占据着备受赞誉的位置。其技术实力、产品创新、管理模式,无一不成为行业标杆与学习典范。然而,华为的庞大体系令人难以窥其全貌,其可借鉴之处太多,又让人难以把握核心精髓。但人才始终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而高管团队更是人才中的佼佼者。因此,我们选择从“华为高管”这一独特视角出发,深入探究其成功范式。

一、以空间换时间:华为高管的独特生态

华为董事会成员构成颇具特色。除了董事长梁华,还有三位副董事长:徐直军、胡厚崑和孟晚舟,他们不仅是董事,更是华为的轮值董事长,掌握着实权。在董事长之下,是几位掌管核心业务的常务董事,包括分管ICT的汪涛、分管华为云的张平安、分管智能终端的余承东以及分管制造部的李建国。此外,九位董事多为关键职能部门或业务负责人。值得注意的是,华为创始人、精神领袖任正非也位列其中,尽管身为CEO,但在董事会的职级并不高。

这17名董事会成员,履历各异,分工不同,年龄跨度也很大,但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在1999年之前加入华为,换言之,每一位董事会成员都在华为服务了至少24年。1990年入职的胡厚崑,更是服务了33年。更引人注目的是,这17名高管全部毕业于国内院校,无一海归。对于一家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且长期保持全球研发投入前五、国内榜首地位的企业来说,这一现象颇为耐人寻味。

将人才留在企业并使其长期服务,并非华为首创。日本企业普遍采用终身雇佣制,早期培养了员工的精益主义和匠心精神,但也带来了后期官僚主义问题,影响了年轻人的晋升空间。与欧美那些长青的百年企业相比,30多岁的华为尚显年轻,缺乏直接可比的样本。但如果非要寻找相似之处,亚马逊或许与之有几分相似:自1995年成立以来,亚马逊业务不断多元化,但最核心的团队始终稳定,围绕贝索斯展开。华为高管团队的模式,向我们展示了“以空间换时间,最终赢得空间”的正向经营范式。

这一范式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企业持续突破,为员工提供最大程度的历练和成长空间;二是通过高效的组织管理机制,长期留住最具战斗力的员工,使其反哺企业。从1987年创业至今,华为经历了四个成长阶段:1987-1995年的创业阶段,成功转型为自主品牌;1995-2000年的国内发展阶段,成为国内领军企业;2000-2010年的海外高速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由CT走向ICT,由2B走向2B+2b+2C,成为国际领先企业。在业务上,华为从最初的通信技术拓展到信息领域,布局了手机终端、云计算、汽车服务等产品线。华为的每一次业务突破,都伴随着员工的成长进步。孙亚芳用7年时间晋升为董事长,徐直军仅用2年便升任副总裁,并在推动华为进军IT、手机智能终端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余承东则一路拼杀,转战无线、手机、汽车业务线,最终在华为功成名就。伴随业务发展,华为的组织机制也在不断进化,从总裁办公室会议制度到EMT主席轮值制度,再到CEO轮值制度和董事长轮值制度,华为的创新型组织管理机制,不断将“最能打”的员工推向高位。

二、分权协作:释放机会与空间

2016年10月底,美国CNBC电视台《亚洲经营者》栏目在深圳采访华为轮值CEO胡厚崑,探讨了华为快速发展的原因、创新、业务策略和管理等话题。在谈到如何吸引优秀人才时,胡厚崑的答案是:“吸引人才的最好手段是机会!”在华为,员工最不缺的就是机会,这种氛围自上而下弥漫。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华为精神领袖任正非的主动放权。

1992年加入华为的孙亚芳,晋升速度之快、传奇色彩之浓,在华为早期极具战略意义的“C&C08”大型交换机研发中,她在资金等核心问题上为华为做出了巨大贡献。凭借出色表现,任正非很快将市场部交到了她手上,为其提供了更大的施展空间。然而,随着华为在通信领域逐渐站稳脚跟,一些早期创业者职位升高后开始懈怠,进取心减弱,这不仅压缩了中层的晋升空间,也影响了团队的整体积极性。孙亚芳站了出来,带领市场部员工在1996年春节前夕的述职会上提交了两份报告:工作报告和辞职报告,上演了一出“市场部集体大辞职”的戏码。这一举动开创了华为员工能上能下、工资能涨能降、先辞职后就业的先河。1999年,孙亚芳晋升为华为董事长。2007年,为重新激活组织活力,她又主导了“换工号”运动。工号为001的任正非与董事长孙亚芳带头辞职,并说服数千名员工“下岗”,尽管他们绝大多数实现了“再就业”,但华为员工上下流动的空间再次被打破。至2018年卸任,孙亚芳在华为董事长任上干了20年,华为凶狠的市场打法被延续下来。这段时间,华为的经营模式被奉为“左非右芳”,任正非是华为的造梦人与呐喊者,孙亚芳则是华为的铺路人与实干家。

在“左非右芳”模式之外,华为还有一台“三驾马车”高层管理机制。2011年4月18日,华为开始施行CEO轮值制度,由当时三名副董事长(郭平、徐直军、胡厚崑)轮流担任CEO,每人轮值半年。这一制度起源于2004年华为开启的EMT主席轮值制度,彼时是8位领导轮流执政。至2018年,华为轮值CEO制度再度升级为轮值董事长制度。在孟晚舟担任轮值董事长前,郭平、徐直军、胡厚崑是雷打不动的三人组。他们工作各有侧重,郭平兼任财经委员会主任,徐直军兼任战略与发展委员会主任,胡厚崑兼任人力资源委员会主任。以徐直军为例,他长期是华为战略业务层面的一把手。任正非曾半调侃地评价他:“是只狡猾的小狐狸,总能先于他人闻到机会。”实际上,徐直军对业务的敏感,更多源于他对业务的专注力与掌控力。1993年加入华为的他,一年后便开始负责华为至关重要的“C&C08”交换机智能平台项目。1995年,他又担任了智能业务部的总经理,划归华为2号人物郑宝用麾下。也是这一年,华为决定开拓俄罗斯业务,徐直军被提拔为副总裁。此后数年,他带领余承东等一众干将,将华为无线业务不断推向海外,最终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供应商。在无线之外,徐直军还是说服任正非进军手机终端业务的高层之一,而最初任正非对手机业务是抱有怀疑态度的。2013年,华为在通信业务之外大举押注IT企业业务。面对(企业业务规模)几十倍于己身的思科,徐直军先是从对手最薄弱的中国市场做起,很快站稳了脚跟。得益于此,华为由CT快速走向ICT。近年,随着华为在云计算、终端业务领域不断向外延展,徐直军将很多精力放在战略与方向的把控上:坚定华为“不做什么”。对于云计算,他坚持不碰数据、不碰应用、不做股权投资三大原则。用他的话说,华为不做投资是不想让“亲儿子”跟合作伙伴竞争。而对于汽车业务,他反复强调华为不造车,“中国不缺一个华为品牌的汽车,缺一个真正拥有核心技术,真正值得信赖的汽车产业零部件供应商。”

当然,并非每个华为高层都如徐直军这般专注“搞事情”。兼任人力资源委员会主任的胡厚崑,更像是华为的“一张脸”,很多时候充当“对外发言人”角色。2014年,华为在心声社区发布了胡厚崑出席达沃斯论坛的视频,被看作华为实施轮值CEO制度以来的首次对外“形象公关”。近年,面对外部不合理的制裁,胡厚崑一方面坦言压力、直面困难,另一方面据理力争、摇旗呐喊,“时间将会揭开虚伪的面具,阴霾过后阳光必然普照。任何艰难困苦,都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这些言论,为华为赢得了理解与尊重。而三人组中最为低调的当属郭平,这位从产品经理成长为轮值董事长的华为1号员工掌舵财经委员会,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企业风险进行宏观管控。2022年4月1日,郭平不再担任华为轮值董事长,转任华为监事会主席。同一天,孟晚舟接下了华为轮值董事长的空缺,并捡起了CFO老本行,华为新三驾马车继续高速行驶。

其实,无论是“左非右芳”模式,还是轮值董事长机制,都能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充分培养新接班人,以及提升团队作战能力。这些机制,一直是行业学习的标杆。

三、灰度管理:能打硬仗的艺术

华为最值得称颂的地方,还在于它能在规则内找到一门“超越”规则的管理艺术——灰度理念。灰度理念内涵丰富,在绝对的黑与白之外,还可以引申为在经营管理中抓大放小、容忍不完美、允许不同声音甚至是反对意见。任正非是灰度管理最忠实的践行者、最娴熟的驾驭者。他曾说:“我骂谁,是爱谁。余承东被我骂得最多,你看他,太疯狂了!我们不能以表扬为主,管理要有灰度,矫正不正确的地方,让他走上正确道路。”这种灰度不仅局限于上级对下级,任正非本人也会因不够专业而被下级“灰度”“嘲笑”。2012年,在一次民主生活会上,有人提议对任正非进行评价并投票:老板懂技术吗?有7人投否定票;老板懂市场吗?又有7人投否定票;老板懂管理吗?还有1人投否定票,这个投反对票的就是徐直军。涉及灰度管理的例子在华为比比皆是,尤其在余承东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媒体人曾问徐直军,如何看待余承东所说“在3年内超越苹果和三星”。徐直军从容答道:“这个问题,我问过余承东,他的本意是在中国市场超越苹果和三星,是媒体漏了定语。但我和任总坚信不是媒体忘了写‘中国’,是他没说。当然,怎么超越是他的事情,我不知道。”诙谐的言语中,不失提醒与鞭策,这就是灰度的魅力。就连余承东也承认,“我是一个有缺点的人,性格东冲西撞,所以一不小心就树敌了,给团队也带来了不少麻烦。”“任总给我挡过很多箭,否则我没有今天的机会。”他甚至坦言,“很多时候,很多人都说我快牺牲了”。自己加入华为并坚守奋斗几十年,是“因为华为有一个伟大的老板。”但从根本上说,这是华为灰度管理文化的胜利。这不只是口头说说,灰度管理已经融入到华为的组织管理与文化中,并在关键时刻,能决定一个人、一项业务的生死成败。

1993年,刚加入华为的余承东深度参与了交换机研发工作,并因成绩优异被提拔重用。但余承东不甘于此,此后他另辟蹊径、大包大揽,又创建了无线电通讯部门,瞄准了3G基站,但当时多数人并不看好。一片质疑声中,任正非拿出了华为近一半的研发经费,送到了余承东手上。带着这份沉甸甸的希望,4年后余承东做出了3G基站。但2003年,迫不及待“杀”向欧洲市场的余承东,却迎来了滑铁卢。原因是华为名气小,3G基站在得不到有效验证的情况下,很难打开局面。余承东失败了,但他没有气馁,而是一门心思想如何打败既有的强大对手。他发挥了“疯子”本性:要想弯道超车,就必须研究更先进的分体式基站。他遇到了更大的阻力,“上一个项目已经耗光了家底,又要来一个相似项目,瞎折腾!”换在非黑即白唯结果论的企业,余承东不仅通不过新提议,还要对既有项目的失败负责。但秉持灰度管理的任正非还是容忍了他的错误,决定再赌一把。很快,余承东的分布式基站又做出来了,还获得了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借助这个项目,余承东不仅拿到了订单,还打开了欧洲市场。2012年,华为与欧洲15大运营商中的12家签下了订单,在欧洲无线通讯市场的占有率高达33%。正当华为基站在欧洲搞得如火如荼之时,余承东被任正非紧急调回国内,担任终端公司的董事长兼总裁。光鲜的职位掩盖了华为终端业务的颓势,2010年华为手机的销量只有300万台。但任正非坚决要用余承东,“就让余疯子去搞黑与白,我们多做点灰度,正好对冲。”这句话其实可以反过来听,华为前期做了太多灰度,导致手机销量不行,如今只能靠“余疯子”去搞黑白了。相同的业务,不同的用人策略,展现的依旧是华为的灰度管理。上任伊始,余承东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怎么把手机造出来、卖出去,而是先把华为手机的命给革了。2012年,余承东砍掉了大量的贴牌手机,致使出货量减少了3000万台。这种激进策略不仅导致营收大降,还引发了一众元老不满,一场“倒余运动”就此开始。很快这场“让余承东下课”的官司,打到了任正非那里。虽然任正非选择了坚定支持余承东,但也将余承东推到了风口浪尖。最终余承东只能以“华为手机三年内成为世界领先手机终端产商”“销售目标一年翻三倍”的口号,堵住众人的悠悠之口。此后在接连两款手机失败后,2013年余承东凭借P6打了一场翻身仗。但这个阶段,华为又陷入“线上与线下”的两难选择。彼时,主打电商渠道的荣耀已经打开了局面,荣耀四核与荣耀3不仅销量可观,单机利润也做到了极致。加之爆红的小米为线上模式带来了更大确定性,华为高层开始考虑放弃华为品牌,主打荣耀。对此,余承东坚决反对。在接连沟通无果后,余承东给任正非写了一份正式报告,阐明华为不应该放弃线下市场,不应该放弃华为品牌。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华为的追求是超过苹果、三星,而不是成为下一个小米;二是诸如苹果、三星等高端机主要都是在线下卖的,华为不应该放弃自有品牌。最终,任正非对放弃华为品牌行使了否决权。余承东直言,“任总很少行使否决权,他救了我一命。”2018年,华为手机销量破2亿台,成为中国第一。2020年4月,华为手机市场份额超越三星,成为世界第一。但很快形势急转直下,在国外势力干预下,华为芯片生产链被卡死,华为手机不能搭载5G上市。然后是荣耀出走,高居第一的华为终于跌落神坛。但华为最终还是将自己的“华为”手机品牌保存了下来,这是一个伟大的火种。及至2023年8月4日,余承东在深圳召开新闻发布会直言,“经过了艰难的4年,回首望去,轻舟已过万重山。”25天后,华为Mate60 Pro开售,麒麟芯片已回归,手机网速重回5G。此时再回头看,余承东那份决定华为手机生死的报告,是多么宝贵。从这个意义上说,既是任正非救了余承东,更是余承东救了华为手机。而这一切,都是华为灰度管理模式的胜利。这种灰度,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包容了华为高管的缺点与不足,并激发他们超强的战斗欲望。

四、华为处处有心声:开放透明的管理机制

我们都知道,心声社区是所有华为人畅意表达想法的场所。但其实,心声社区也是华为高管们唇枪舌剑、行使话语权的所在。以任正非为代表华为高管的多次战略发声,都在这里响起。2011年,华为研发员工集体声讨食堂饭菜贵且难吃的举动引发高层关注。徐直军亲撰《告研发员工书》,以“研发人员不要做葛朗台式人物”,痛批了这一行为。很快,这篇文章传遍心声社区,被华为人奉为“四大名著”。2023年3月31日,任正非在华为内部签发了一份《关于华为不造车的决议》的内部文件,强调“华为五年内不造车”。随后,不少人在心声社区看到了余承东的发声,“对一个行业,只有深入的洞察,深刻理解,才能把握住正确的方向!标记一下,若干年后,再来看吧!”尽管这条帖子很快被删除,但足以展示心声社区的魅力。实际上,心声社区只是华为开放透明管理机制的一个呈现。在华为,处处有心声。2000年末,为解决优秀人才流失问题,任正非召开了一个高管会议。任正非首先强调,“华为人员结构过于虚弱,需要引进新人,以激发企业内部活力”。面对老板提议,徐直军则直言,“华为当前更需要保持现有人员稳定,减少员工熟悉工作时间,提高市场部工作效率”。胡厚崑也认为,“无论是研发还是市场,都应该保持人员稳定”。孙亚芳也给出了更为实际的建议,“华为人才流失已成事实,让优秀人才在内部选择更适合的岗位,而不是离开华为。”各方最终推翻了任正非“空降高管”的提议,但任正非没有不满,也没有辩解。这或许也是如今华为董事会成员至少在华为干了24年以上,且清一色国内院校毕业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一次,外部企业家来华为访问,徐直军曾当着任正非与外部企业家的面说:老板懂什么管理,我们的变革IPD,他就知道那3个英文字母。这个案例被传得沸沸扬扬,凸显出任正非的大度以及徐直军的率直。但其实徐直军还有后半句,“老板不懂IPD,但他坚定不移地让懂行的人推行,历经14年变革,这个巨大的管理工程才有今天的成就……”除了任正非的大度外,这句话其实更能看出徐直军对任正非的尊重。在华为,表达心声似乎不是为了制造争议。它更像一种观点、态度的释放,目的是为了高效触达问题本质并找到答案。透过这些例子,我们能看到华为高管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认同任正非的观点,相反很多时候他们的心声截然不同,更会产生激烈交锋。华为的高管们也都了解任正非很多时候“不够专业”“都在务虚”,但所有高管都尊重他、支持他、离不开他。

在文章开始,我们曾说华为是“以空间换时间最终赢得空间”的成功典范,但华为的空间不仅是指业务带来的发展空间,还包含以任正非为首华为高管共同打造的灰度理念下的协作空间、战斗空间以及心声空间。所有这一切,让华为打造了最稳定高效的高管团队(包含本文未有提及监事会成员、以及那些退休且依然为华为发光热的老人),而他们又铸就了独一无二的华为。

最新快讯

2025年11月26日

00:15
2025年11月11日,苹果正式发布与三宅一生联名的创新配件iPhone Pocket,这款产品以“一块布”为设计灵感,通过3D针织一体结构打造出独特的可穿戴形态,起售价为1299元人民币。iPhone Pocket提供短款和长款两种版本,分别满足用户不同的使用场景和搭配需求。该配件于11月14日起在大中华区及全球多个市场同步发售,但因其前卫的设计和较高的定...

2025年11月25日

23:45
2025年11月21日,英伟达CEO黄仁勋在一场备受瞩目的全员大会上发表了振奋人心的讲话,他向员工们传递出明确信号:人工智能时代,不必担忧失业。面对部分管理者要求员工减少使用AI工具的现象,黄仁勋毫不掩饰自己的反感态度,他坚定地指出,AI技术的应用绝非阻碍,而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引擎。黄仁勋强调,英伟达在上个季度就成功新增了数千个就业岗位,并且公司目前仍在积...
23:45
2025年11月25日,备受瞩目的成都欧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香港交易所递交了上市申请文件,标志着这家生物科技企业迈出了进军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一步。据悉,此次港股IPO的独家保荐机构由实力雄厚的中信证券担任,确保了项目在专业性和合规性上达到国际标准。根据利弗莫尔证券最新披露的信息,欧林生物的上市申请已正式进入审批阶段,这一关键动作不仅彰显了公司对资本市...
23:06
2025年11月25日,申菱环境正式宣布一项重要的资本运作计划——拟发行总额不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可转换公司债券。这一举措旨在为公司未来的高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主要资金将投向两大核心领域:一是液冷新质智造基地项目的建设,二是补充企业流动资金。 该项目是申菱环境在液冷技术领域战略布局的关键一环,通过引入先进的智能制造理念和技术,将显著提升公司在该领域的核心...
23:06
昂利康于25日正式发布公告,宣布计划通过定向增发方式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1.6亿元人民币。这笔资金将全部用于推进创新药的研发进程以及相关产业化项目。此次募资行动的核心目标在于显著提升公司的创新药物研发实力与产业化水平,同时推动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据悉,该项目将覆盖多个创新药品种的研发、临床试验以及生产基地的建设等多个关键环节。通过本次募资,昂利康将有效增强...
23:06
2025年11月25日,大洋电机正式宣布与上河动量等多家知名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共同签署了《嘉兴智陆尚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合伙协议》。据悉,该股权投资基金目标认缴规模高达10,015万元人民币,将全部聚焦于睿尔曼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战略投资。作为本次合作的有限合伙人,大洋电机将以自有资金出资1,000万元,认购基金份额,彰显了其在机器人产业领域...
23:06
2025年,尊界品牌将迎来重磅车型发布,计划推出两款SUV和两款MPV,涵盖标轴与长轴两种轴距版本,并特别推出S800高定版车型,总计6款新成员震撼登场。此次SUV车型将充分展现尊界品牌的豪华与性能,而MPV车型则精准定位家用与商用两个细分市场,分别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据行业消息透露,尊界新车的售价将远超当前家用及商用MPV的主流价位,彰显其高端定位和卓...
23:06
11月25日,杭州市政府成功出让3宗住宅地块,其中备受瞩目的拱墅区石桥单元GS130202-52地块,最终由万科与杭州安居集团联合体以10.15亿元底价竞得。这一成交结果不仅刷新了区域土地市场的关注度,更彰显了两大房企在杭州市场的深度布局与合作实力。 该地块位于华丰板块的核心区域,具体坐落于康宁街与同协路的交汇处。地块总占地面积67966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
23:06
11月25日,蔚来董事长李斌在第三季度业绩发布会上释放出重要信号,公开表示公司对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盈利充满信心。这一积极表态主要基于两大核心支撑:一是高毛利车型的市场表现异常强劲,特别是全新ES8车型订单量持续火爆,库存订单积压现象较为明显;二是公司通过精准的产品策略,有效提升了整体营收水平。 乐道品牌虽然受到置换补贴政策退坡的阶段性影响,导致销量出现波...
23:06
柯达近日正式发布全新入门级胶片相机Snapic A1,这款复古风格的傻瓜相机售价仅为99美元(约合703.1元人民币),预计将在下月上旬正式开始供货。作为一款专注于胶片摄影的便携设备,Snapic A1延续了柯达一贯的简约设计理念,同时融入了现代摄影技术的实用功能。 Snapic A1采用经典的35mm胶片系统,配备三片式玻璃镜头组,焦距固定为25mm,等效...
22:34
2025年11月25日,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吴泳铭在一场备受瞩目的财报电话会议中,就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趋势发表了重要见解。他明确表示,在未来三年的时间内,人工智能领域不太可能爆发泡沫现象。这一判断基于对当前市场状况的深入分析,吴泳铭指出,人工智能相关资源整体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而市场需求依然保持强劲增长。这一表态不仅体现了阿里巴巴对AI技术长期价值的坚定...
22:34
2025年11月25日,阿里巴巴集团在一场备受瞩目的电话会议中释放出重要信号,宣布将全面加速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并明确表示不排除在已公布的三年3800亿元人民币投资计划之外追加更多资金。这一决策背后,源于公司对当前市场需求的深刻洞察——客户对AI相关服务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远超预期。面对这一局面,阿里巴巴展现出其战略前瞻性与市场灵活性,认为原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