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尔股份控股子公司歌尔光学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将以现金支付与股份支付相结合的方式,全资收购其参股企业驭光科技(绍兴)有限公司100%股权。此次交易总金额约7.95亿元人民币,具体分为两部分:一是歌尔光学以自有资金约7.95亿元收购驭光科技62.812%股权,其中包含公司持有的10.526%股权及关联方持有的0.818%股权;二是通过定向增资扩股方式,占目前歌尔光学注册资本总额的6.540%,收购驭光科技剩余37.188%股权。现金交易细节显示,歌尔光学将以约1227万元收购深圳追远持有的0.818%股权,以约2.06亿元收购公司持有的10.526%股权,以及约5.76亿元收购非关联交易对手方合计持有的51.468%股权。

驭光科技成立于2016年,专注于微纳光学元件(DOE、ROE)的设计与制造,致力于提供国际领先的三维视觉模组及系统解决方案。其核心产品涵盖微纳光学元件、投射模组、激光模组、3D结构光智能门锁/门禁模组、3D刷脸支付模组、AR光波导等,广泛应用于3D人脸识别、机器人视觉、消费电子、车载电子、人机交互AR/VR、安防监控、智能家居、物流仓储等多个领域。公司创始人田克汉拥有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学士与硕士学位,以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技术实力雄厚。自成立以来,驭光科技已完成9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约5.6亿元,各轮估值与融资情况如下:

2016年,真格基金、联想之星天使轮投资1400-1500万元,估值达1亿元;2017年,顺为资本与百度风投联合投资1000万美元,估值升至3亿元;2018年,清控银杏、启迪之星、凯辉基金、联想创投等机构参与投资近1亿元,投后估值不足7亿元;2019年,招商局、元禾厚望、追远创投、丝路华创等机构合计投资1.3亿元,投后估值达11.3亿元;2021年2月,红星美凯龙与朗玛峰投资5000万元,投后估值16.5亿元;2022年5月,歌尔股份独家投资2亿元,投后估值飙升至20亿元。

本次并购交易呈现多个显著特点,值得行业关注:(1)整体估值已显高企。尽管驭光科技2022年收入仅3000万元,亏损超1亿元,但本次交易估值仍达11亿元,反映出市场对高精尖技术的溢价预期。(2)创始团队未获现金回报。交易公告显示,歌尔光学通过定向增资方式收购创始人与员工持股平台持有的37.188%股权,未涉及现金交易。(3)现金交易存在差异化定价。深圳追远0.818%股权对应15亿元估值,而收购歌尔股份10.526%股权对应19.57亿元估值,其他投资人股权对应11.19亿元估值,可能因交易撮合等因素导致价格差异。(4)并购估值与最后一轮估值差距显著。尽管最后一轮投后估值20亿元,但部分交易对应估值仅11.19亿元,较2019年融资估值持平,意味着2019年后投资人均面临亏损。(5)早期投资人或存在补偿机制。为促成交易,天使轮与A轮融资者可能需让渡部分收益补偿后期投资人。(6)投资回报或呈梯度分布。累计融资5.6亿元,本次交易现金部分7.95亿元,可能实现最后一两轮保本,中间两轮6-10%年化收益,早期轮次更高回报。(7)定价机制或以年化收益为基准。实际交易中,股权定价与投资时估值关联度降低,更可能基于投资年限计算固定收益率。(8)收购方为上市公司子公司。歌尔光学作为控股子公司,发行股份无需证监会审批,简化交易流程。

本次并购为风险投资行业提供多重启示:(1)一级市场估值泡沫亟待回归。20亿元估值公司最终仅11亿元成交,反映估值泡沫严重;(2)硬科技商业化挑战巨大。2016年成立公司历经9轮融资,2022年收入仅3000万元,商业化进程远低于预期;(3)硬科技投资回报周期漫长。累计融资5.6亿元,B轮7亿元投资仅实现1倍回报,年化收益不足15%,投资价值被严重稀释;(4)并购定价脱离估值逻辑。交易价格基于多方利益平衡,而非传统估值模型,早期投资人与创始人需承担补偿责任;(5)出售或为理性选择。相比持续融资困境,出售已是部分公司最佳归宿,减轻创始人回购压力,为投资人提供部分本金回收机会。

市场分析表明,过去几年中国一级市场估值过度膨胀,当前已进入价值回归阶段。创业者和投资人需重新审视投资本质,聚焦项目护城河与安全垫,避免盲目乐观导致价值毁灭。唯有坚持理性估值、注重技术商业化可行性,才能在资本长冬中保持竞争优势。投资同行需共勉,回归价值投资本源,方能在行业洗牌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新快讯

2025年11月24日

14:36
2025年11月24日,和铂医药正式宣布与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企业阿斯利康深化其全球战略合作关系。此次合作升级标志着双方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强强联合,将充分发挥各自在创新药物研发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共同探索新一代生物疗法的开发路径。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重点聚焦抗体偶联药物(ADC)和T细胞衔接器(TCE)两大前沿治疗领域,通过整合顶尖科研资源与临床开发能力,加速突...
14:36
2025年11月24日,备受期待的realme真我新机RMX5121正式通过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认证,预示着这款备受瞩目的旗舰机型即将揭开神秘面纱。根据多方爆料和行业分析,该机极有可能被命名为realme真我16 Pro,凭借其出色的配置和前瞻性的设计,有望在竞争激烈的智能手机市场中脱颖而出。 这款realme真我16 Pro在硬件规格上展现了不俗的实力。机身...
14:36
2025年11月24日,IBM重磅发布了新一代IBM Storage Scale System 6000存储系统及其配套的高容量扩展机箱。此次重大升级的核心亮点在于全面支持QLC(四层单元)闪存技术,用户可根据需求灵活配置30TB至122TB的SSD存储容量。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新系统单机架最大容量已突破47PB大关,较上一代产品实现了高达三倍的飞跃性提升。 ...
14:36
2025年11月24日,中国领先的医疗美容科技企业复锐医疗科技正式宣布,其全资子公司Alma Lasers Ltd.在香港成功推出全球首款AI辅助个性化护肤产品——Universkin by Alma。这款创新产品由Alma Lasers Ltd.自主研发并全面推向市场,通过尖端人工智能技术为全球消费者提供高度定制化的护肤方案。此次重要发布不仅彰显了复锐医疗...
14:36
2025年11月24日,备受瞩目的AI移动招聘平台HelloBoss正式宣布成功完成A轮融资,交易金额未予披露。此次融资由知名投资机构BAI Capital独家领投,展现了资本市场对该平台创新模式的高度认可。作为国内领先的智能招聘解决方案提供商,HelloBoss凭借其独特的三大核心功能——精准匹配直聊、深度职场社区与企业大数据分析系统,正在彻底重塑传统招聘...
14:36
2025年11月,鸿海集团在HHTC2025科技日上震撼发布了其突破性的最新电池技术成果,再次巩固了其在新能源领域的领先地位。据悉,鸿海已成功实现高雄和发电池中心的量产化,并正式推出两款革命性储能电芯:一款具备3500次循环寿命、容量高达210Ah的储能电芯,另一款则拥有10000次循环寿命、容量达345Ah的超级储能电芯,为储能市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性能选择...
14:36
2025年11月24日,全球矿业巨头必和必拓正式宣布,已终止与英美资源集团的合并计划。这一重大决定标志着两大矿业帝国的整合梦碎,也预示着全球矿业市场将进入新的格局调整期。必和必拓在官方声明中明确表示,已正式撤回此前提交的合并要约,双方将恢复独立的运营模式。这一消息震惊了全球金融界和矿业圈,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分析。 市场观察人士普遍认为,此次合并终止的背后,可...
14:36
2025年11月11日至14日,备受全球汽车行业瞩目的联合国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在瑞士日内瓦盛大召开。此次会议达成重要共识,由中国、美国、日本和欧盟四大经济体联合牵头制定的联合国全球技术法规《电动重型车辆车载电池耐久性》正式获得表决通过并启动实施。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规将全面规范电动重型车辆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与性能衰减标准,通过建立统一的技术框架,显著提升...
14:36
2025年11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公示了新一届人形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名单,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标准化建设迈入全新阶段。公示名单中,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王兴兴先生、智元创新(上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彭志辉先生等业界翘楚被任命为副主任委员。这一重要举措旨在构建完善的人形机器人标准体系,有效规范技术研发方向与产业应用实践,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可持...
14:36
2025年11月24日,中国汽车巨头广汽集团与加拿大汽车零部件巨头麦格纳正式宣布达成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合作协议。此次合作将全面聚焦于电动出行领域,标志着广汽集团加速其欧洲市场战略布局的关键一步。双方将整合各自在整车工程和智能制造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共同推动一系列创新电动汽车项目进入欧洲市场。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电动汽车研发、生产制造以及供应链优化等...
14:36
OpenAI 已正式向所有API用户发送通知,明确指出chatgpt-4o-latest接口将于2026年2月16日正式终止服务。此次停服仅针对开发者API接口,而网页版、移动端及桌面版ChatGPT将不受任何影响,用户可以继续正常使用这些服务。 官方强烈建议开发者将应用迁移至GPT-5.1系列模型,特别是`gpt-5.1-chat-latest`等新版本。...
13:55
2025年11月24日,备受瞩目的汇川技术西安储能及电源系统制造基地正式落户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标志着公司在西北地区智能制造布局迈出关键一步。这一现代化生产基地的投产,不仅引入了首批智慧产线,更实现了年设计产能50GW的宏伟目标,为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此次项目落地,是汇川技术深化西北地区产业布局的战略举措。通过建设高标准的智能制造基地,公司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