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互联网发展的黄金十年,2015年之前曾被视为大航海时代,创业者只需插上旗帜就能开拓新业务。时过境迁,如今的互联网已进入精耕细作的新阶段,唯有发掘独特的”非共识”价值,才能突破行业边界。回归阿里生态的飞猪,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代表。
继国庆中秋双节创下行业领先增速后,飞猪在刚刚结束的双11中持续放量。数据显示,双11期间整体履约GMV同比增长30%,这一数据首次涵盖了”囤旅游”商品和周期内日销商品。用户增长同样亮眼,交易用户数同比增长20%,消费者累计下单超600万件活动商品。相较于国庆档,双11增长更具代表性——这一传统旅游淡季的逆周期表现,印证了阿里”大消费平台”战略的流量协同价值。
飞猪的发展历程颇具启示意义。早期作为OTA平台,它通过开放模式与万豪、希尔顿等头部品牌实现会员互通,并创新出”囤旅游”等营销玩法。但平台模式也暴露出库存协调、服务管理的短板。自2022年起,飞猪开始构建局部自营供应链,形成”平台+自营”的混合模式。这些举措虽对自身发展有益,但在改变OTA竞争格局方面作用有限。
转折点出现在2025年年中。即时零售浪潮下,互联网公司开始重构to C业务矩阵。6月23日,阿里巴巴宣布将饿了么、飞猪并入电商事业群,标志着飞猪正式融入”大消费平台”战略。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飞猪在阿里生态中的地位,更使其供应链稳定性得到显著增强。
流量大前台的变革为飞猪增长提供了双重动力。首先,平台战略从纯流量交易转向混合模式,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选择。其次,作为阿里消费生态的主链路一环,飞猪获得了与实物电商同等级的前台资源。数据显示,双11期间88VIP交易用户数增长约30%,贡献了头部商家七成以上成交,印证了资源整合的成效。
业务深度协同体现在多个维度。飞猪已与淘宝App”我的订单”功能打通,旅游商品与闪购、购物并列展示。同时,”猜你喜欢”推荐体系已纳入旅游商品,显著提升交易效率。这一系列变革解决了传统OTA平台经营入口不足的问题,为规模化发展扫清障碍。
双11的增长数据表明,飞猪独特的平台模式在阿里生态中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其供给多样性优势突出,从淘宝天猫迁移的商家自运营逻辑,到南极包船游、云南菌菇自驾等创新产品,都体现了生态赋能的价值。平台模式给予商家充分的经营自主权,这种稀缺的平台体验正成为吸引商家的关键因素。
在大消费平台战略下,飞猪的会员体系与交叉销售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前台流量压力减轻后,平台可以更专注于供给建设。对于旅游业这种固定成本高、边际效益低的行业而言,优质供给才是长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系统级放大效应在双11期间得到充分体现。淘宝闪购在双11期间订单数突破1亿,这一数据对比印证了大消费平台化能力的提升。阿里巴巴CEO吴泳铭在全员信中强调,这是从电商平台向大消费平台的战略升级,通过品类协同、入口融合、场景共享重构增长逻辑。
大消费平台正在激活飞猪过去相对薄弱的下沉供给。双11前一个月,淘宝闪购在重庆、杭州、深圳上线”特价酒店”频道,以30%-60%的优惠幅度吸引中小连锁酒店。业内人士指出,淘宝闪购的超级流量成为飞猪笼络酒店商家的关键资源,有效弥补了供给侧的结构性缺陷。
随着与淘宝App搜索、推荐、订单系统的深度融合,大商家的经营效率将呈现非线性提升。当供给侧在大消费中分得增长蛋糕时,平台与商家将形成良性共生关系,共同提升用户体验。这一系列变革使飞猪的平台故事从理想主义价值主张,转变为可复制、可扩张的运营机制。
旅游产业虽然供给周期长、结构稳定,却始终是需求最活跃的行业之一。从”特种兵式旅游”到”深度游”再到”慢游”,需求变化永不停歇。对于行业参与者而言,关键不在于悲观等待或盲目乐观,而在于学会在周期循环中驯服不确定性。飞猪的实践证明,通过平台模式与生态协同,旅游业完全有能力在变革中实现持续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