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TopKlout克劳锐,作者落雨,经站长之家授权转载发布。
一场体育盛会的序幕,竟由一只“鸡”率先拉开?作为广州全运会最“萌”的存在,吉祥物“大湾鸡”这个看似与竞技无关的形象,却意外成为本届全运会最成功的推广大使。更令人惊喜的是,2025年本是“无奥运会、世界杯等全球超级赛事压阵”的体育小年,却在年末凭借第十五届全运会,以“竞技突破+全民参与”的双重爆发力,将全年体育热度推向新高:不仅创下8项世界纪录、13项亚洲纪录;且全国各地配套举办的“我要上全运”赛事活动达7.1万场,直接报名参赛约110万人,让“体育小年”在年末迎来了“全民体育狂欢”的高潮。
在克劳锐看来,真正让广州全运会“燃”起来的背后,离不开一个个由社交平台引爆的热梗、一位位鲜活真实的运动员……他们共同编织出了一张覆盖全民的体育情绪网络。
“大湾鸡”出圈层出不穷的热梗带飞全运会

全运会开幕式上,吉祥物“大湾鸡”凭借一系列即兴动作成功抢镜——倒立、转圈、蹦迪,这些未经设计的自由发挥,让原本程式化的吉祥物一夜爆红,引爆首轮传播。来自武校的少年们用他们无处安放的精力,为吉祥物注入了灵魂,更让无数网友被萌翻:“这群显眼包把吉祥物演活了,呆萌呆萌的。”“全运会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吉祥物大湾鸡请了小朋友扮演。”相关话题#被大湾鸡萌化了#、#大湾鸡太有节目了# 迅速霸榜热搜。十五运会独家赞助商王老吉还顺势推出限定包装,被网友戏称为“王老鸡”,完成了一波成功的品牌借势。而赛场上的“意外嘉宾”同样贡献不少热梗,网球比赛中,意外入镜的广州“特产”大蟑螂,把运动员吓到弹跳起飞。在#全运会赛场惊现大蟑螂# 话题下衍生出一系列段子:“它比我还准时到场”“蟑螂都来看全运,你还不来?”女篮颁奖时,姐姐杨力维教学妹妹杨舒予“领导问候礼仪”:伸头、弯腰、露八颗牙标准微笑,姐妹同步操作被截成“谄媚教学GIF”。这些幽默式玩梗调侃,非但未削弱赛事严肃性,反而拉近了大众距离。广东网友创造的方言梗则是再次将传播推向新高度。不仅将“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魅力新广州”的官方口号改编成万能句式,还有粤语教学反向输出,粤语解说词“捉得好实”(抓得牢)、“湿湿碎”(小意思)也成为观赛必备热词,引发非粤语区观众疯狂模仿。此外还有无数热梗层出不穷,它们既是赛事的欢乐记忆,也折射出广东人的自嘲精神和良好心态,让全运会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地域特色。
克劳锐观察发现,这些看似碎片化的热梗,实则是低门槛、高共鸣的社交接口。公众无需专业体育知识,在玩梗、转发表情包的过程中,完成了对赛事的“无感式”认知植入——举办地、文化特色、赛事氛围,全部悄然触达。
人格出圈:从赛场英雄到“身边偶像”的情感连接
热梗的广泛传播,不仅让赛事氛围更加轻松活泼,也为运动员从赛场走入公众视野铺平了道路。当体育不再“高高在上”,运动员的真实人格便有了更多被看见、被喜爱的空间。此次全运会,便留下了许多未经设计却直击人心的瞬间:@央视体育 发布的#全红婵帮谢思埸带娃# 视频中,全红婵抱娃动作标准、神情温柔,被网友调侃“比跳台动作还专业”,奥运冠军的反差感一下拉满;吴艳妮在赛场对观众比出“爱心”,面对采访坦然回应:“就是想感谢大家。”运动员们在社交平台上的真实表达,早已不是新鲜事。从全红婵到吴艳妮,新生代运动员们持续以不加修饰的真诚,让“冠军滤镜”变得亲切可感。而当体育与地域情感结合,更让比赛的意义超越了竞技本身。宁夏马拉松选手何杰,为宁夏夺得全运会历史上首枚田径金牌,终结了宁夏代表团自1987年参赛以来38年田径项目无金的历史。体育博主@西平郡御史 用数据揭示了这枚金牌的分量:“全运会举办以来一共14届,宁夏只拿到了3块金牌,人口比他还少的西藏和青海都分别拿到了10块和14块。”在赛后,何杰的一句“谁说宁夏生长不出来玫瑰,我就是!”“我为我的家乡做到了。”更是以其真挚的情感瞬间引爆社交网络。他的故事经社交平台发酵,从体育新闻升华为励志叙事,引发当地网友的集体自豪。这种情绪也并非孤例,此前“苏超”意外破圈,成为全国热议的社会现象。泰州队球员范厚泰从草根球员跃升为“年度瞩目运动员”,其背后也离不开地域认同与社区荣誉感的集中爆发。这些赛事之所以动人,正因为它们承载了超越胜负的情感价值:归属感、希望感、身份认同。而社交平台,正是这些情绪得以扩散、凝聚、再创造的核心场域。
从成绩到共情:体育叙事的深层转向

在热梗与人格共鸣的双重驱动下,体育叙事也正从“唯成绩论”的单一维度,转向情感共鸣等更多元的表达。当广东体操女团以0.002分惜败,队员们在广汽集团LOGO前落泪的画面引发全网心疼。面对网友“给孩子们整个奖牌安慰行不行?”的呼声,@广汽集团 官微发布多条微博响应。广汽不仅邀请体操女团参观企业,送上戴着官方授权纪念奖牌的IP公仔,之后广汽集团高管冯兴亚还持续在微博个人账号发起抽奖活动,亲自送门票。这种即时互动与情感共鸣,让传统的体育赞助进化为人性化的情感连接。而更令人动容的,是顶尖选手之间那份超越胜负的彼此尊重。女乒决赛后,孙颖莎主动祝贺王曼昱卫冕,直言王曼昱是自己“特别尊敬的对手,也是最好的队友”。被夸后脸红的王曼昱回应道:“莎莎更好更强,球技和发言都很全面。”这一幕在社交平台引发大量讨论,评论区满是“双向奔赴”“海产姐妹神仙友谊”“这才是良性竞争”的温暖话语,可以发现,竞技场上的惺惺相惜,正在重塑体育社区的互动生态。
如果说上述场景是对“此刻”的共情,那么老将们的谢幕,则唤起了对“时代”的集体回望。11月20日,话题#全运会后将退役的老将们# 冲上热搜。苏炳添、何冰娇、巩立姣、石智勇、陈艾森、闫子贝、陈清晨……一连串熟悉的名字背后,是他们对自己运动生涯的深情回望。无数网友留言:“谢谢你们把青春献给赛场。”游泳名将叶诗文也在赛后发布长文,坦言内心的不舍:“我现在还无法确认这是否是我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场比赛。因为要告别的,不仅是热爱,还有拼搏了二十多年的时光。”字里行间,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真挚的情感流淌。正如一位网友所写:“所有运动员都会变成老将,新人穷追不舍。千言万语,化作一句:感谢现役。”正是这些真实、脆弱又坚韧的瞬间,让体育超越了胜负,成为一代人共同的情感记忆。
结语
当热梗降低参与门槛,当运动员展现真实人格,当地方赛事唤起集体归属,体育便不再是观看的对象,而是生活的底色。而这,或许正是“全民全运”最深刻的含义,不是所有人都要上场竞技,但每个人都能在体育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育的终极魅力,从来不在领奖台的顶端,而在千万普通人被点燃的那一刻,社交平台里的一个点赞、一次转发、一句互动,都有可能成为连接赛事、运动员、品牌与公众的枢纽,那一刻,体育便不再是少数人的竞技,而是成功融入多数人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