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不少小米汽车准车主在社交平台上纷纷发声,抱怨在未见到实车、未完成验车的情况下,销售便催促支付全款。若拒绝,可能面临排产延迟甚至订单取消,更令人担忧的是定金或不予退还。消费者们普遍反映,在缺乏车辆实物和验车环节的情况下,被要求支付数十万元的尾款,这无疑让他们感到自身权益受到严重侵害。
早在2024年底,关于小米汽车要求提前支付尾款的投诉就已零星出现,主要集中在小米SU7 Ultra车型上。进入2025年,随着交付周期的临近,此类投诉呈现集中爆发态势。例如,有用户在社交平台表示,尽管订单显示提车时间仍有数月,销售却已催促支付尾款,并威胁称逾期未付将取消订单。随后不久,另一用户也反映类似情况,因未能及时支付尾款,订单被顺延,需重新排队等待交付。更有用户表示,因未在规定时间内支付尾款,订单被标注为“违约”,5000元定金面临被扣风险。还有用户提到,尽管小米汽车App显示车辆还有22周至25周的交付时间,销售却已发来尾款支付通知,明确告知逾期未付将被视为放弃订单。
一位博主也分享了类似的遭遇。他于2024年5月下单小米SU7,并获批最长360天的延期锁单期。然而在2025年1月,小米突然要求其支付尾款,否则将取消订单。最终,因未在7日内付款,该订单在4月被正式作废,且定金被扣除。今年5月,据另一位博主透露,有小米汽车的车主订单显示需等待三个月,但销售人员仍要求立即支付尾款。该用户通过社交媒体曝光此事后,小米汽车的态度发生了显著转变,从最初的“定金不退”转变为协商保留订单。用户表示,若未主动曝光,自己可能会损失5000元定金。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之前曾明确表示支持验车后付尾款,但实际操作中,与消费者在订车时被告知的流程大相径庭。这其实在购车合同中早有伏笔。据小米汽车购买协议显示,自收到车辆余款支付通知之日起7个自然日内,消费者需要支付全部剩余款项。协议中明确指出,锁定订单后,小米汽车有权根据车辆生产安排或销售等情况随时通知支付余款。未按期足额支付或拒绝支付余款的行为构成根本性违约,小米汽车有权取消订单并解除协议,且已支付的定金不予退还。此外,协议还规定:“即便因车辆未下线、交付延迟等原因未能如期交车,用户依然需按时支付尾款,相关风险由用户自行承担。”该条款是购车过程中必须要同意的,因此遭多位消费者质疑为“霸王条款”。
据2024年新能源汽车行业报告显示,有15%-20%的品牌会提前收尾款,但像小米这样随时要求用户支付余款的,确实少见。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尾款支付流程早已成熟。多数车企采用的是“车辆到店后验车→尾款结清→办理交付”的流程。以特斯拉、蔚来为例,用户均可在现场完成验车后,选择现金或分期付款。据汽车之家发布的2025年6月新能源购车流程对比来看,小米的尾款支付流程是否显得过于“苛刻”,不仅提前要求尾款支付,而且规定严格的7天时限,最后还将违约责任完全转嫁于消费者。
对此,据小米汽车一销售员工透露,在小米汽车的购车支付环节中,超过95%的消费者遵循的是“车辆生产下线后支付尾款或首付款”的主流操作模式。这意味着绝大多数车主是在车辆实际生产完成、即将交付时才进行最终付款。但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Ultra车型价值较高,同时该车型相对小众,市场需求远不及基础版旺盛。因此,对于此车型,交付方会更为谨慎。其中可能还有一部分原因为:筛掉那些不想真提车的人。一方面是,此前就有地区出现SU7 Ultra现车没人提,车主因为保值率问题宁愿损失定金也不要。另一方面是,市场上还存在部分黄牛意图倒卖车辆赚取差价,二手平台全是黄牛的订单,催尾款刚好能把产能留给真正想买的人。相比之下,市场需求旺盛的SU7和YU7车型,客户基本无需担心遇到此类要求。
不过,截至8月7日,小米官方仍未就“提前付尾款”事件,发布任何正式的声明或解释。8月1日,雷军披露,2025年7月小米汽车交付量突破3万台。在市场表现亮眼的背景下,交付流程的细节争议更显关键,高销量意味着用户基数扩大,任何流程瑕疵都可能被放大。汽车作为高价值消费品,“先验车再付款”应是消费者不可退让的底线,若品牌以格式合同之名行风险转嫁之实,即便短期获得现金流,长期透支的将是赖以生存的用户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