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战略定位与总体目标
核心战略定位: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实现全面深度融合,通过技术创新重塑生产生活方式,培育以智能化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构建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与智能社会新形态。
阶段性发展目标:
– 2027年:实现人工智能在六大重点行业的深度渗透,智能终端及智能体普及率超过70%,初步形成智能经济规模效应
– 2030年:智能终端及智能体普及率超过90%,智能经济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推动技术普惠与成果共享
– 2035年:全面进入智能社会发展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支撑
二、六大重点行动领域
【1】AI+科学技术
– 前沿探索(0→1):构建科学大模型、开发跨模态数据处理平台,推动跨学科协同创新
– 技术转化(1→N):实现研发-工程-产品一体化,促进AI在生物制造、量子科技、6G等领域的应用
– 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人机协同研究模式,建立智能向善的理论体系
【2】AI+产业发展
– 智能原生企业:培育底层架构基于AI的产业新生态,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
– 工业全链智能化:实现设计→中试→生产→服务全流程智能联动
– 农业数智化:发展AI育种技术、智能农机装备,强化农业生产风险管控
– 服务业升级:推广无人+人工混合服务模式,实现智能终端全域覆盖
【3】AI+消费提质
– 服务消费创新:发展智能助理等新型服务场景,拓展体验消费、个性消费等新领域
– 产品消费升级:推动智能终端万物智联,培育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等新品类
– 融合创新:探索AI与元宇宙、低空经济、脑机接口等技术的融合应用
【4】AI+民生福祉
– 就业体系创新:发展人机协同岗位,推动高危岗位AI替代,加强技能培训
– 教育智能化:实现AI全程伴学,推进因材施教,开展全民AI通识教育
– 医疗文化融合:推广基层AI健康助手,发展AI驱动的中华文化创作,完善养老托育助残服务
【5】AI+治理能力
– 城市治理现代化:推进市政设施智能化改造,实现政务”需求识别-主动服务-智能办理”
– 公共安全协同:构建自然人+数字人+机器人的多元共治体系
– 生态治理智能化:建立空天地海一体化感知系统,强化碳市场AI监管
【6】AI+全球合作
– 普惠共享机制:推动AI技术开源,深化算力/数据/人才国际合作
– 全球治理体系:支持联合国主导AI治理,建立国际规则标准对接机制
– 风险共防共治:共同应对AI应用风险,确保技术安全可靠发展
三、七大基础支撑体系
① 模型基础建设:研发高效训练/推理技术,建立完善评估体系
② 数据供给保障:构建高质量数据集,完善产权制度与价值分成机制
③ 算力资源统筹:发展芯片+软件技术,建设超大规模智算集群
④ 应用环境优化:建设国家中试基地,搭建共性平台
⑤ 开源生态建设:发展开源社区,完善激励机制
⑥ 人才体系构建:推进全学段AI教育,培养领军人才
⑦ 政策安全保障:完善立法伦理体系,建立动态治理机制
四、组织实施保障
实施原则:
– 党委领导、发改委统筹协调
– 示范引领与经验推广相结合
– 全社会共建共享
具体措施:
– 强化示范项目带动
– 加强政策宣传引导
–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全面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深度融合,重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加快形成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我国数据资源、产业体系、应用场景等优势,强化前瞻布局、分业施策、开放共享、安全可控,重点推进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培育新基础设施、新技术体系、新产业生态、新就业岗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让全体人民共享AI发展成果,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发展目标:
– 2027年:实现六大重点行业深度融合,智能终端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规模快速增长
– 2030年: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智能终端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重要增长极
– 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社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重点行动领域
(一)”人工智能+”科学技术
1. 加速科学发现进程:建设科学大模型,打造开放共享数据平台
2. 驱动技术研发创新:实现研发-工程-产品一体化协同
3. 创新社会科学研究:发展人机协同研究模式
(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1. 培育智能原生企业:推动产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
2. 推进工业智能化:实现设计→中试→生产→服务全流程智能
3. 加快农业数智化:发展AI育种、智能农机等
4. 创新服务业模式:推广无人+人工混合服务
(三)”人工智能+”消费提质
1. 拓展服务消费场景:发展智能助理等新型服务
2. 培育产品消费新业态:推动智能终端万物智联
(四)”人工智能+”民生福祉
1. 创造智能工作方式:发展人机协同岗位,加强技能培训
2. 推行智能学习方式:实现AI全程伴学,促进教育公平
3. 打造智能美好生活:发展AI健康助手,丰富文化产品
(五)”人工智能+”治理能力
1.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推进市政设施智能化改造
2. 构建安全治理体系:推动多元主体共治
3. 强化生态治理:建立空天地海一体化感知系统
(六)”人工智能+”全球合作
1. 推动AI普惠共享:深化国际合作,弥合智能鸿沟
2. 共建全球治理体系:支持联合国发挥主导作用
三、基础支撑体系
(七)模型基础能力: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提升模型处理能力
(八)数据供给创新:建设高质量数据集,完善产权制度
(九)智能算力统筹:发展超大规模智算集群,优化资源布局
(十)应用环境优化:建设国家中试基地,搭建共性平台
(十一)开源生态建设:发展开源社区,完善激励机制
(十二)人才体系构建:推进全学段AI教育,培养领军人才
(十三)政策安全保障:完善立法伦理体系,建立动态治理机制
四、组织实施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统筹协调,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因地制宜落实,确保政策落地见效。通过示范引领和经验推广,加强宣传引导,凝聚社会共识,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