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隆重举办国内首个消化系统专病AI医生标准启动研讨会,正式发布《炎症性肠病(IBD)AI医生》标准。本次盛会由中国信通院携手全宁健康、安吉迈医疗科技联合主办,汇聚了深圳前海泰康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顶尖医疗机构专家,以及多家医学教育科研龙头企业与权威医学专业媒体共同参与,共同探讨AI技术在消化系统疾病领域的创新应用。
与会专家围绕《医疗健康行业智能体》标准体系,深入剖析了首个消化系统专病行业标准——炎症性肠病(IBD)的制定意义。针对IBD疾病特性与医患实际需求,研讨会聚焦”AI数智医生”的落地应用,旨在通过智能化手段赋能医患连接,促进科研数据积累,打通院内外场景与数据壁垒,为IBD患者提供全病程低成本高质量服务,为”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IBD学组组长、深圳前海泰康医院院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旻湖教授在会上强调,IBD作为与城市化、食品工业化程度高度相关的疾病,是当前消化科临床治疗最为复杂的疾病之一,患者痛苦程度高、病程漫长。由于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低(15-35岁)、需要终身治疗,且高水平医生资源稀缺,亟需借助AI技术提升患者教育及诊后管理水平,以改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进而创造人工智能辅助IBD治疗的中国模式。
全宁健康董事长韩圣日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健康AI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个合格的”医疗+AI”应用,必须同时满足专家共识、患者体验和社会效益三大核心价值。此次炎症性肠病标准制定作为消化系统疾病的首个AI标准,不仅将惠及超过150万IBD患者及家庭,更对未来医疗AI应用开发具有里程碑式的示范意义和参考价值。
中国信通院云大所数字健康部主任冯天宜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医疗健康行业大模型标准工作进展》。该标准体系将围绕工具平台、运营管理、典型产品服务、安全治理等维度展开,通过《医疗大模型技术要求》《医疗健康大模型成熟度评估模型》及《医疗健康行业智能体》三大系列文件,为医疗类AI应用提供统一规范的标准细则,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在专家分享环节,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前任主委陈旻湖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专家杨红教授分别就IBD临床研究、医患沟通管理需求进行了深入阐述,进一步强调智能化医疗工具在患教、科研和患者生活管理中的巨大潜力。安吉迈医疗科技首席运营官钱序以《炎症性肠病—医患连接智能化交互模式》为题进行主题分享,结合安吉迈在多发性骨髓瘤等专病领域的研发运营经验,介绍了如何通过AI技术为IBD患者及专家提供智能化个性化医患连接服务。
钱序强调,AI数智医生的核心价值在于赋能而非替代,它既能提供全病程诊后管理服务,又能为专家诊疗研究提供动态、个性化、高质量、多模态的数据管理和洞察支持。在讨论交流阶段,参会专家、嘉宾、媒体代表等围绕医疗人工智能应用潜力、应用边界、医疗教育体系创新及《医疗健康行业智能体》标准框架展开热烈讨论。
随着技术不断成熟,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医疗人工智能必将极大解放医学专家的生产力,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多优质医疗资源,为医患双方提供新型连接模式,重塑并强化医患信任关系,快速提升患者配合度和满意度。此次研讨会以炎症性肠病为起点,围绕医患双方需求,探索专病智能体标准研制,各方将共同推动更多专病智能体的规范化开发和应用,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