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腾讯视频综艺《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与爱奇艺综艺《喜剧之王单口季2》的热播,脱口秀市场迎来了年度热度巅峰。灯塔数据显示,两档节目开播至今,播放市场占有率分别高达11.45%和9.04%,虽然较去年略有下滑,但依然保持强劲势头。今年线上脱口秀市场一个显著变化是,一批新锐脱口秀演员崭露头角,房主任、小帕、王小利等成为新一代代表,其中房主任更是被观众誉为”脱口秀紫薇星”,堪称行业瑰宝。新秀崛起不仅带动了线上流量热度,更点燃了线下演出市场的激情,脱口秀线下剧场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值得注意的是,脱口秀市场正从”北上广”一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渗透,三四线城市脱口秀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综艺节目的最大贡献在于扩大了脱口秀受众群体。它不仅助力造星,更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笑果、单立人、喜番等喜剧公司通过这两档节目输送了大量脱口秀演员,演员们获得更多关注后,线下票房号召力显著提升。磁场喜剧主理人张美男向Tech星球表示,综艺的火爆为整个市场注入活力,线上节目与线下剧场形成良性互动,尤其是知名演员回归演出时,观众往往慕名而来,几乎所有剧场都能享受到这波红利。
在综艺加持下,更多新人愿意投身脱口秀行业,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一个明显迹象是开放麦报名人数激增。张美男透露,今年北京开放麦场次至少增加了30%,但报名人数更多,导致很多人抢不到名额。演员参加开放麦的主要目的是测试新段子效果,通过现场观众反馈进行修改调整。北京每周约有20多场开放麦,每场10位演员表演,总计200个坑位,即便如此仍供不应求。如今开放麦质量大幅提升,观众经常能看到张彩玲、教主、小鹿、杨蒙恩、周奇墨等知名演员登台。随着开放麦热度上升,门票价格也从9.9元涨至39.9元。
线上线下脱口秀存在明显差异。线上节目受欢迎的包袱在线下未必奏效,反之亦然。张美男指出,线上脱口秀需要演员塑造人设,进行观点输出型表达,而线下脱口秀的核心是让现场观众发笑,观众走进剧场就是为了开心。线下演出更强调演员与观众的互动能力,互动本身也是重要的幽默来源。观众尤其是前排观众特别喜欢互动,认为付费前排就是为了获得互动机会。线下演出更注重演员与观众的亲近感,没有距离感。此外,线下脱口秀议题范围更广,但不同俱乐部吸引的受众群体不尽相同。单立人、喜番剧场的观众更精准,而磁场剧场的观众多为游客,80%是首次接触脱口秀的观众,他们主要通过李波、二狗等短视频IP了解脱口秀。
三四线城市脱口秀市场正在蓬勃发展。一位笑果前员工表示,她老家这个三线小城市已有脱口秀俱乐部,每周举办开放麦和商演。云南某下沉城市也形成了规模化的俱乐部,拥有常驻演员和售票小程序。苏砚哲在河南安阳创办本地首家脱口秀俱乐部,开业不到2个月就出现了竞争对手。苏砚哲原本在其他城市做兼职演员,换工作间隙回老家发现朋友有同样想法,便共同创办俱乐部。最初计划做开放麦场地合作,后发现手续、宣发、演员培养等环节与开剧场无异,最终决定直接创办剧场。从商业角度看,苏砚哲认为三四线城市脱口秀俱乐部风险可控,投入不高且已有成功案例。
线下脱口秀商业模式以门票收入为主。门票定价参考当地电影票价格,90分钟演出包含1位主持人和4-5位演员,票价约50元,阵容强大的演出可能加价10元。演员收入方面,三四线城市全职脱口秀演员不多,一场演出费用约100元,省会城市可达200元,按月演出12场计算,月收入1200-1500元,部分城市甚至只有50元。苏砚哲指出,三四线城市观众观看演出的习惯仍需培养,演员素质与一二线城市差距不大,内容话题也无明显差异,只是观众尚未养成线下观看习惯。三四线脱口秀受众主要为18-40岁女性(70-80%),以及通过短视频了解脱口秀的男性观众。
不同俱乐部的经营状况差异显著。海岛喜剧主理人肖比利在海口经营剧场三年,从即兴喜剧转型脱口秀,发现其与心理学专业精神内核相通,能提供更高情绪价值。目前俱乐部有40多位兼职演员,各自有本职工作。三四线脱口秀演员很少全职从业,因为演出场次和收入难以支撑,这也是所有三四线俱乐部的共同困境——厂牌少、演出少、收入低导致演员流失。海岛喜剧每周约1场演出,商演门票69-99元,开放麦19.9元,每场观众20-40人。肖比利表示,成熟演员月收入约4000-5000元,开放麦更多是”为爱发电”,俱乐部三年多尚未回本。
相比之下,北京磁场剧场每月商业演出达64-70场,平均每周16场,年收入约600万元。张美男透露,约三分之一的脱口秀演员月收入超过2万元,大多数在1万元左右。头部厂牌如笑果、单立人、喜番除了演出收入,还有明星经纪和广告收入,收入远超三四线俱乐部。即使未上过综艺节目,普通演员收入也是三四线演员的2倍以上。上海一位三线演员透露,演出费每场三四百元,月演出20场左右,月收入7000-8000元。
当前行业分化出两种俱乐部类型:以脱口秀表演为主的俱乐部,以及侧重互动的演出商。业内人士指出,演出商通过批量签约演员、打造短视频网红,再拉动线下演出。重庆原气喜剧属于后者,每月演出500-600场,线下反响热烈。脱口秀演员晋升渠道也日益多元化,个人和俱乐部都在积极造星,通过短视频打造IP。李波、二狗、潘老师等已成为线下脱口秀明星,拥有大量粉丝。总体来看,行业虹吸效应明显,流量和观众正向头部俱乐部和厂牌集中,虽然新玩家众多,但真正盈利的仍是头部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