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与艾伦研究所联合攻关,在权威期刊《自然·神经科学》上发布突破性研究成果,首次成功定位大脑中负责处理视觉错觉的核心神经回路。这项研究揭示了大脑如何通过特殊机制主动构建感知体验,为我们理解视觉错觉现象提供了全新的科学视角。
研究发现,一类被称为”IC编码神经元”的特殊细胞群体,能够通过独特的”循环模式补全”机制,使大脑产生对实际不存在事物的感知。研究团队运用先进的神经科学技术,通过光遗传学方法精准刺激小鼠大脑中的IC编码神经元。实验结果显示,这种刺激能够成功模拟出与真实视觉错觉完全一致的脑部活动模式,有力证明了这些神经元在错觉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团队还发现了视觉信息传递的新路径——高层级的视觉区域会向初级视觉皮层进行信息反馈,形成”自上而下”的主动感知过程。这一发现打破了传统认为视觉感知是被动接收外界信息的观点,证实了大脑在构建视觉体验中的主动参与。这种神经回路的动态活动,首次通过艾伦研究所的开放视野计划获得实时全脑电生理记录,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这项研究成果具有重大科学意义,不仅揭示了视觉感知的主动构建本质,更为理解精神分裂症等神经精神疾病中出现的感知异常现象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传统认知认为视觉是被动接收外界信号的过程,而本研究表明,大脑更像是一个通过复杂计算主动构建现实的”高级显示器”,不断对感知信息进行加工和修正。
该研究颠覆了长期以来关于视觉感知机制的认知范式,为我们认识大脑如何处理复杂视觉信息提供了全新的科学视角。未来,这一发现有望为开发针对视觉感知障碍的新疗法提供重要理论基础,推动神经科学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