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4日,黑龙江省正式发布《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实施方案(2025-2027年)》,标志着该省在能源转型与绿色发展中迈出关键一步。方案明确指出,到2027年,全省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力争突破600万千瓦大关,形成多场景协同发展的格局,全面提升新能源消纳与电力系统调节能力。
在电源侧,方案重点布局东部及松辽清洁能源基地,大力推进”新能源+储能”模式,通过储能技术的应用,有效平抑风电、光伏等间歇性新能源的波动特性,增强清洁能源的稳定输出。这一举措将极大提升区域新能源发电的可靠性和经济性,为北方地区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提供示范样板。
电网侧建设将聚焦哈尔滨、大庆等负荷中心,规划建设至少5万千瓦、储能时长不低于4小时的独立储能电站。这些大型储能设施将作为电网的”稳定器”,在用电高峰期释放能量,在用电低谷期吸收电能,有效缓解电网峰谷差,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抗风险能力。
用户侧应用将创新探索工业园区、算力中心等场景的绿色能源解决方案。通过建设绿电直连项目,实现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同时试点虚拟电厂模式,整合区域内分布式能源资源,构建智能化的能源管理平台。这些举措将推动能源消费端的绿色转型,降低企业用能成本。
该方案的实施将产生多重积极效应。首先,通过规模化储能建设,能够显著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有效解决北方地区冬季”三北”地区新能源消纳难题。其次,多场景应用将带动储能产业链发展,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这一战略布局将助力黑龙江省实现”双碳”目标,为全国能源结构优化提供可复制经验。随着方案逐步落地,预计到2027年,黑龙江省将成为北方地区新型储能应用的重要示范区,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贡献黑龙江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