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5日,深圳大学丁春雨团队在火星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在赫布斯谷地区成功识别出由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巨型喀斯特洞穴系统。这一发现不仅刷新了我们对火星地质演化的认知,更为未来寻找远古生命迹象提供了全新线索。
研究团队通过整合多轮火星探测任务获取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光谱分析结果以及地质结构模型,证实这些洞穴形成于约35亿年前,正值火星地质活动活跃的时期。当时,酸性地下水长期作用在富含碳酸盐岩的地层上,通过溶解和侵蚀作用逐渐雕琢出这些规模宏大的地下空间。
据团队介绍,此次发现的洞穴系统共包含八处明显的“天窗”结构,这些洞口直径从数十米扩展至数百米不等,洞穴内部深度普遍达到数十米,部分区域可能延伸至更深的地下。这些巨型洞穴的形态和规模在火星地质记录中极为罕见,其形成机制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火星古代气候和地下水循环的宝贵样本。
由于洞穴内部能够有效屏蔽宇宙射线和火星表面的极端温度变化,同时隔绝大部分有害辐射,因此被认为是保存远古微生物化石或生物标记物的理想场所。这一发现极大提升了未来火星探测任务的目标优先级,科学家们认为,这些洞穴可能成为验证火星是否存在过生命的关键证据点。
在技术可行性方面,丁春雨团队通过模拟实验验证,采用多机器人协同进入洞穴进行勘探的方式具备工程可行性。这种“机器人链”探测方案能够克服人类直接进入深部洞穴的生理局限,通过远程操控和自动化设备获取高精度地质样本和影像数据,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有力支持。这一创新探测思路或将成为未来火星科考的重要技术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