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想敢为,敢闯敢拼。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嘉宾商学(ID:wetalkTV),作者:吴婷,经微新创想授权转载。
黄仁勋是谁?他是硅谷的传奇人物,是英伟达的灵魂领袖,更是首位将企业市值推向万亿美元级别的华人企业家。与张扬的伊隆·马斯克相比,黄仁勋更为内敛,这与英伟达的市场定位不谋而合——在众多AI企业的光环背后,默默耕耘,收获丰盈。据分析机构测算,今年全球出货的120多万台AI服务器中,有60%至70%搭载了英伟达的GPU。由于AI市场的炙手可热,GPU的价格也水涨船高。一家检测公司去年6月采购了8台AI服务器,基础配置为8颗英伟达A100 GPU,单价8万元/台,而如今你猜价格涨到了多少?160万元/台,不到一年时间,价格暴涨近20倍。尽管这些年AI商业化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但英伟达无疑是最大的赢家,盆满钵满。那么,黄仁勋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能将英伟达推向万亿美元市值的高度?今天,我们不谈方法,只讲3个困境中的故事,所有答案都蕴藏其中。
### 第一个故事:顺应时代,果断转型
故事发生在90年代末,英伟达初创之际,计算机游戏市场正值爆发期,暴雪已推出《星际争霸》和《魔兽世界》两大爆款。英伟达瞄准这一领域,计划开发3D图形芯片,并携手日本游戏巨头世嘉合作,由世嘉提供研发资金,优先使用英伟达的芯片。然而,一年后,芯片仍未面世,黄仁勋敏锐地发现,行业风向已变——微软推出了Windows 95上的新型图形接口。这意味着英伟达原有的技术路线已不再是主流。此时,黄仁勋面临抉择:若坚持研发,或许能快速取得成果,但市场空间将不断缩小,最好的结果也只是小而美;若放弃原有方向,追随微软的步伐,则需与世嘉终止合作,这意味着英伟达将失去后续研发资金,甚至可能立刻陷入困境。
请问同学们,若换作是你,该如何选择?黄仁勋的答案是: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全都要!他不仅终止了与世嘉的合作,还亲自登门拜访,劝说世嘉继续支付研发费用,支持英伟达开发下一代游戏芯片。幸运的是,世嘉最终同意了。这笔资金支撑英伟达又活了6个月,并最终研发出新产品。回顾这段经历,若世嘉未能支付费用,黄仁勋也无能为力,英伟达可能就此倒下。但这个故事也展现了他的一项特质:该放弃的果断放弃,该争取的全力以赴。
### 第二个故事:坚持理想,逆风破局
2007年,黄仁勋决定将CUDA技术内置到所有GPU中。CUDA是一种并行计算的统一架构,有了它,GPU不仅能处理3D图形,还能处理数据,普通人也能用配备GPU的电脑开发软件。这一技术听起来极具前瞻性,但其研发成本极高,导致英伟达的利润长期被压制,市值一度跌至10亿美元,且看不到任何商业化前景。当时,股东们纷纷要求英伟达专注盈利,不要盲目投入。但黄仁勋坚信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他不断向股东和市场证明CUDA的巨大潜力。结果,英伟达在2009年和2010年连续亏损,黄仁勋甚至差点被逼宫。直到2014年,一位学者将CUDA应用于AI计算,开启了人工智能的新纪元,CUDA才真正大放异彩。黄仁勋曾说,这段经历塑造了英伟达的品格:追求理想时,承受苦难是必经之路。
### 第三个故事:战略撤退,另辟蹊径
2010年,英伟达进军手机市场。那一年,iPhone4狂销4000万台,三星、HTC、黑莓等品牌也正值巅峰。英伟达与谷歌合作推出安卓手机芯片,一度让股价翻倍。这本是英伟达技术变现的绝佳机会,但市场过于诱人,高通、联发科、华为海思等新玩家迅速崛起,将市场变成一场血腥的绞肉机。加之英伟达在手机芯片领域缺乏核心技术优势,逐渐被竞争对手超越。2015年,黄仁勋毅然宣布退出手机市场,他说:“英伟达的使命是打造能解决‘普通电脑无法解决的问题’的电脑,我们应该专注在这一愿景上。”这句话看似为失败开脱,实则暗藏深意。
实际上,英伟达并未闲着,而是将预算投入到神经网络处理器和AI算法的研发中。这一战略调整让英伟达在自动驾驶和机器人市场占据先机,如今每年能为公司创造数十亿美元的营收。黄仁勋说:“战略性的撤退、牺牲、决定放弃什么,才是成功的核心。”
### 结语:技术至上,坚韧不拔
在三个故事中,英伟达都遭遇了困境:第一次是技术路线错误,第二次是股东反对,第三次是竞争落后。用后视镜来看,黄仁勋的每次选择都堪称正确,但身处其中时,他并非没有挣扎。有一点可以明确,黄仁勋始终秉持技术至上的理念,无论商业化前景如何,沉没成本有多大,他都敢于投入、敢于撤退,难怪被誉为“硅谷狠人”。
从去年10月至今,英伟达股价翻了4倍,许多人认为他踩中了AI风口。实则不然,他一直坚韧不拔地努力着,只等风来。
参考资料:[1]大模型火热GPU供不应求 AI服务器价格水涨船高.证券时报.2023[2]「人物」黄仁勋:一手缔造芯片市场“新王”的人.界面新闻.2023[3]英伟达为何放弃手机市场?.创事纪.2015[4]英伟达市值破万亿:黄老板分享了他的3个“失败故事”.每经影视.2023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微新创想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微新创想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http://www.idea200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