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光子星球(ID:TMTweb),作者文烨豪,经微新创想授权转载发布。过去两年间,消费电子行业始终笼罩在寒冬之中,刺骨寒风无情呼啸——即便苹果这样的行业巨头,也试图通过Vision Pro开启新的增长曲线。然而,当整个行业逐渐陷入沉寂之际,汹涌的AI浪潮宛如普罗米修斯之火,为消费电子厂商们点燃了希望的火炬。疲惫不堪的老牌消费电子企业,仿佛将AI视作救命稻草,拼命将其与产品线深度嫁接;而对于在百模混战中激烈竞争的参与者们来说,消费电子赛道则是其技术落地的绝佳试验场,遵循这一逻辑,谷歌、百度、阿里等科技巨头也在悄然酝酿着自己的新篇章。在此背景下,从智能音箱到智能手机再到笔记本电脑,AI正试图在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分赛道中掀起波澜。遗憾的是,现阶段AI消费电子产品的前景,似乎远不如AI技术本身那般光明。
消费电子行业亟待新的增长引擎
当下的消费电子赛道,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时期。一方面,曾经引领科技潮流的智能手机、PC等传统消费电子产品,由于性能过剩与创新乏力,已逐渐沦为耐用品,用户换机热情也悄然退去。以笔记本电脑为例,TechInsights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暴跌30%,创下自2020年以来的新低。另一方面,尽管智能穿戴设备和智能家居等新生代消费电子产品不断涌现,但它们并未成功扛起消费电子产业增长的大旗——无论是老牌赛道还是新生力量,同质化竞争已使消费电子红利时代渐行渐远。在产业疲软下滑的背景下,众多供应链企业开始跳出传统产品线,转而将目光投向工业物联网、XR等领域。无论是早已入局XR赛道的歌尔股份、蓝思科技,还是以TWS耳机起家的立讯精密,都已投身XR的浪潮,并将苹果视为“救世主”,期待Vision Pro能够带动沉寂已久的XR市场重燃生机。然而,这些饥渴的玩家们或许要失望了。近日,外媒报道称,由于产品设计复杂性和生产难度,苹果计划大幅削减Vision Pro的产量。而在此之前,苹果对Vision Pro的预期销量已多次调整。这意味着,至少在短期内,Vision Pro难以担当起救世主的重任。XR赛道的停滞不前,使玩家们将目光转向了势头正盛的AI赛道。
讲不出新故事的手机厂商们对AI的热情尤为高涨——即便是步调常常慢行业半拍的vivo,也在悄然筹备大模型计划。从组建AI实验室和大模型团队,到公开表示将积极拥抱大模型,追风的小米并未在这轮热潮中缺席。对于大模型,小米现阶段似乎分化出两条路线:一是将其与小爱同学等应用场景融合,试图让已经对“智能设备”审美疲劳的消费市场再度兴奋;二是将其应用于内部业务,实现降本增效。客观而言,诸如Siri、小爱同学等语音助手确实是AI落地的天然场景,若想借此重写消费电子的逻辑,需要颠覆性应用,而非简单的智能化升级。基于此,相较于颇具想象空间的前者,将大模型服务于内部降本增效似乎更为务实。另一方面,在大模型浪潮汹涌的当下,手机厂商亲自下场做大模型未必能占尽优势,毕竟同样是入局大模型,荣耀便选择了与外部厂商合作的路径。而工具属性更强的PC领域,玩家们对AI的热情更是高涨。惠普公司首席执行官恩里克·洛雷斯近日表示,人工智能将从根本上颠覆PC行业的格局,并开创新PC品类。为此,惠普正在与供应商合作,重新设计架构,最早可能于2024年推出深度融入AI元素的新品。无独有偶,另一PC巨头宏碁也已经开始与CPU厂商合作,准备在终端设备中融入生成式AI及其他人工智能应用,并计划在2024年至2025年推出AI笔电产品,实现市场渗透。显然,面对疲软的消费电子市场,宏碁和惠普似乎选择了同样的战略方向,即将AI植入硬件产品,通过全新的AI芯片、软件应用塑造新的使用场景,激发一波新的笔记本电脑换机潮,从而找到生存之道。毕竟,惠普不久前才宣布未来三年内裁员10%的计划,生存压力可见一斑。
然而,无论是手机、笔电,还是智能穿戴设备,走向AI的道路都充满挑战。AI与硬件的联姻并非新鲜事,当下正致力于建立AI帝国的英伟达,在这方面更是游刃有余。以英伟达DLSS技术为例,其作为英伟达面向消费市场推广GPU的独门秘籍,能够通过降低游戏内渲染分辨率,并借助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和Tensor Core(AI加速硬件单元)提升输出画面分辨率,从而在不牺牲画质的情况下大幅提高帧数。在此过程中,硬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LSS3.0技术中的光学多帧生成技术,必须依赖GeForce RTX40系列GPU内置的光流加速器才能实现,这也解释了为何前代产品无法支持DLSS3.0。然而,英伟达信手拈来的操作,其他玩家未必能轻松复制。实际上,对大多数硬件厂商而言,将AI价值过度倾注在硬件层面,或许并非一条捷径。
首先,对用户而言,现阶段软件应用的重要性远超硬件。一个简单的例子是,曾几何时,各大影视专业学子纷纷选择苹果MacBook,其背后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具备更易用的剪辑软件Final Cut。同时,诸如ChatGPT、Midjourney等主流AI应用的运算,并不在本地终端设备上完成,而是交由远程云端服务器承担。在此场景下,PC、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更多扮演着联网和内容呈现的角色。这意味着,当下AI应用的易用性与用户所使用的硬件本身关联性较小,对硬件也没有严格的要求——将AI价值过度投射于硬件本身,可能会存在盲点和偏差。换言之,与硬件相比,系统和软件应用才是这轮AI演替的核心。纵使是前述的DLSS,也需要游戏厂商进行适配,而非万能灵药,好比拥有一套顶级的音响设备,却没有音乐可播放,一切自然无从谈起。
另一方面,消费电子厂商之所以会固守“硬件至上”哲学,且将产品与AI的耦合过度理想化,或许与其在AI领域尚显稚嫩有关。毕竟消费电子的游戏,很大程度上是供应链的游戏,尤其在同质化严重的PC市场,大多数厂商的角色更像“组装工”,并未能深入参与到AI等前沿科技的创新和研发中。这并不意味着技术路线将被证伪。相反,当下的终端设备虽然受限于硬件限制,难以支持大模型的部署和运行,但却能搭载轻量级的小模型,通过大小模型间的耦合实现实时离线推理、快速响应需求等功能。只是,深谙商业竞争的应用厂商,必然选择去尽可能地覆盖更多用户,而不是将自己的命运与单一的硬件厂商紧密绑定。因此,即便AI硬件能撬动消费市场,消费电子玩家亦只能沦为生态链的最末端,瓜分大模型、应用厂商剩下的残羹冷炙。
当然,除扮演传统“组装厂”的硬件厂商以外,赛道中亦存在苹果、华为等软硬实力兼备的玩家,既有硬件基底,亦有前沿科技支撑。对其而言,若能将应用“赋能”自身的硬件产品,或许将成为消费电子赛道的新主角。目前,谷歌、百度、阿里等玩家,在参与大模型混战的同时,也在重塑消费电子领域的新游戏规则。今年以来,AI与硬件的联姻已在多个领域被实现:小度融合文心一言,构建出专门针对智能设备场景的AI模型“小度灵机”,并已将其集成到小度青禾学习手机中;阿里则是将天猫精灵同通义千问接轨,加深AI与智能硬件的融合。而在AIGC领域起步稍晚的苹果,也并未坐以待毙,而是紧急招募AIGC专业背景人才,将其视为“改变苹果移动计算平台”的重要力量,以此来抵挡AI潮流的冲击。相比之下,一直试图挑战微软在AI领域地位的谷歌,则更为硬核。近日,谷歌发布了对标GPT-4的PaLM2,后者包含了Gecko、Otter等四种版本,其中,Gecko可以在移动设备上高速运行,即使在离线状态下也能够保持不错的表现。这意味着,谷歌能对PaLM2进行微调,以支持更广泛的产品类别。基于此,对谷歌Pixel系列手机而言无疑是一个好故事,毕竟在Tensor G2芯片性能“翻车”后,谷歌的自研芯片唯独在AI领域还具备优势。
纵观AI消费电子赛道,其虽仍处迷雾之中,但秉持着不同逻辑的玩家们,正在摸索着可能的出口。会看当下身陷AI热潮,玩家们视角往往过于乐观,从而忽略一个重要事实,即创新并非总能符合消费市场的实际需求。以前述硬件路线为例,打破既有框架开发基于AI的硬件架构,无疑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这种成本的增加在消费者最终购买时便会显现出来。就拿AI笔电来说,在性能与配置相似的情况下,AI笔电与普通笔电势必会在价格层面拉开一定的差距。然而,在整体消费意愿走低的大环境下,硬件厂商只能寄希望于通过协同开发,呈现出有别于主流AI应用的杀手级产品。换句话说,只有当用户感受到他们所花费的每一分钱都带来了明显的提升时,他们才可能为所谓的创新付费。归根结底,现阶段AI+硬件更像是刻意缔造的新故事,只有在AI应用不断井喷的局面下,找到让消费市场愿意买单的理由,才是真正的关键。纵使部分亲身参与AI浪潮的玩家,在此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距离真正重振消费电子产业,仍需经历一条充满挑战而漫长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