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耳机市场中,凭借卓越音质迅速崛起的品牌不胜枚举,例如被誉为拥有”核潜艇认证”的深海塞耳。然而,能够凭借独特设计突破品类局限,成为潮流符号的耳机却凤毛麟角。苹果的”小白”凭借引领性的手机耳机设计成为经典,AirPods则开创了真无线蓝牙耳机的时代,而Beats更是以鲜明的潮流属性,与电子音乐文化紧密相连。
作为西海岸的”匪帮时尚单品”,Beats在品牌初期就凭借重低音特质迅速打开市场,并逐渐演变为电子音乐场景中的标志性符号。在LMFAO和GoonRock合作的《Party Rock Anthem》MV中,Beats耳机就占据了重要戏份。2014年被苹果收购后,Beats的定位虽发生微妙变化,但潮流符号属性和流行音乐定位始终未变,只是在低音表现之外,开始追求更均衡的音质体验。
近期发布的Beats Studio Pro能否延续惊喜体验?从”偏科生”到”特长生”的转变,让这款耳机在保持出色低音表现的同时,展现出全面的音频素质。与过去只注重低音轰头的”偏科生”不同,Beats Studio Pro更像一位”特长生”,在泛用性上实现了质的飞跃。配合Apple Music的曲库,这款耳机的低频表现既有延伸性又保持克制,改良的40mm双层振膜设计兼顾刚性与弹性,中高频同样表现出色,避免了传统Beats耳机中常见的中频力竭问题。
尽管在听感上中高频仍略显松散,但Beats Studio Pro对各类流行曲目乃至华丽金属风格都能精准演绎。以逮捕令乐队的《Cheery Pie》为例,即使不开启空间音频技术,也能呈现清晰的声相定位。这款耳机既保留了Beats标志性的音染风格,又展现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无论是宇多田光、YOASOBI的抒情作品,还是MTV不插电版的《Take On Me》,都能完美适配。而Dr.Dre的G-Funk曲目,则是体验Beats Studio Pro全部实力的最佳选择。
三种模式、双平台支持、一致体验
与Beats Studio Buds+类似,Beats Studio Pro延续了苹果耳机的功能基因,提供主动降噪、通透模式与空间音频三大核心功能。iCloud账户快速匹配、Find My查找网络等实用功能一应俱全。小雷的初步体验显示,Beats Studio Pro的降噪和通透模式表现俱佳,通透模式下几乎消除了头戴式耳机的压感,降噪能力虽不及顶级旗舰,但远超普通TWS耳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因加入了反馈麦克风调节的耳机滤波器,不同模式下的音质表现几乎完全一致。
此外,Beats Studio Pro内置重力加速计和陀螺仪,支持动态头部追踪和个性化音频选项。对于非iPhone用户同样友好,Beats专用芯片确保了Android手机也能完整体验这些功能。通过Beats App,Android用户可以控制所有功能,并利用Google Fast Pair实现快速配对和定位查找。电脑使用方面,Beats Studio Pro支持3.5mm和USB-C两种模式,USB-C模式下内置三种EQ模型,满足不同场景需求。
优秀背后仍存遗憾
尽管Beats Studio Pro优点突出,但仍有改进空间。首先是工作模式设计:USB-C音频模式下仅提供三种EQ选择,且无法使用降噪功能。虽然可通过3.5mm AUX连接电脑使用降噪,但无法实现高采样音频文件解析和低时延播放。其次是佩戴舒适度问题:虽然耳罩采用一体化皮革包裹记忆棉,但头梁设计导致耳罩间距和高度无法独立调节,可能影响大头围用户的佩戴体验。折叠收纳机构也缺乏创新,精致收纳包虽实用,但无法平摊存放,难以塞入交通工具储物格。
更令人遗憾的是,Beats Studio Pro并未配备佩戴传感器或折叠识别触点,无法实现摘戴自动播放/暂停功能。考虑到其2899元的定价,这些缺点显得尤为突出。在宝华韦健Px7二代降价至2600元,索尼、Bose和B&O在2000元区间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Beats Studio Pro维持原价似乎缺乏竞争力。尽管这款耳机在音质和软件功能上表现不俗,但在用户体验层面仍有明显短板,甚至让小雷更倾向于使用Beats Studio Buds+。
不可否认,Beats Studio Pro是Beats产品线中的佼佼者,在整个头戴式降噪耳机市场也独树一帜。但要让这款产品吸引更多用户并重塑品牌认知,Beats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