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散装”苏州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金角财经(ID:F-Jinjiao),作者:巫珩,微新创想经授权转载。一场历史性的巨变正在悄然发生。最近,苏州地铁11号线正式开通。它不仅是中国最长的跨市地铁(苏沪),更象征着苏州最强的两个经济体昆山和工业园,首次实现地铁相连。当其他二三线城市纷纷贯穿地铁网络时,作为中国最强地级市的苏州,却长期承受着分割的痛苦。如今,苏州终于打通了任督二脉。这一历史性突破犹如一个隐喻,预示着散装的苏州即将进入整装时代。过去融入上海、依赖外循环经济的模式,将逐步转向内循环经济格局。海量的内资将逐渐替代外资(港澳台),成为苏州经济舞台上的主角。用更通俗的话说,新加坡人的苏州、台湾人的苏州正在慢慢变回苏州人的苏州。苏州的拐点,已经到来。
01从外资到内资从外循环到内循环
一张图表足以揭示苏州经济结构的深刻变迁。数据来源:统计年鉴2004年到2013年这十年间,苏州出口占GDP的平均比重高达141%。然而到了去年,这一比重已经降至65%,对出口的依赖明显减少。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上海凭借其贸易中心、航运中心、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的地位,辐射带动了苏州这个后花园的快速发展。大量外资涌入黄浦江口后,沿着苏州河而上,在姑苏城外遍地开花。昆山被誉为”小台北”,太仓的德企制造业数量占全国近10%;张家港和常熟也成为外资的”下注地”。这四个县市的经济体量占全市比重超过50%。靠近市区的苏州工业园区,则因携手新加坡而成为炙手可热的”资本之地”。2022年,工业园区的GDP达到3515亿元,比肩广东湛江,全国排名可排到第84位。整体而言,苏州凭借独特的临沪优势,成为外资企业的重要集散地。2022年,江苏的外资企业高达21万家,接近全国总数的一半,比广东还要多。而苏州占了全省42%以上,光昆山一个县就有3万家外企。站在外资的肩膀上,苏州蜕变为普通地级市中的”巨人”,过去十几年经济发展如鱼得水。许多外资企业将苏州视为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中的一环,苏州算是吃尽了经济外循环的红利。在中国对外贸易500强企业榜单上,苏州就有22家外资(含港澳台)企业入围,合计出口占比全国总出口额的2%。以2019年苏州最大的出口企业名硕电脑(苏州)有限公司为例,作为全球第一的主机板和显卡生产厂商、全球第三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厂商,连续6年位列全球前300强,出口额曾跻身全国第五名。即便有如此之多的出口导向型跨国公司巨头,为优化自身经济结构,苏州仍坚定地走内资替代外资、由内循环驱动经济发展的全新路径。
从企业注册资本来看,近九年来,苏州内资企业的平均增速为18%,是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平均增速的2倍多。2003年苏州引进内资注册资本仅17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却高达563亿元,是内资的3.27倍。而到2022年,内资注册资本已飙升至8172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则仅659亿元,相当于内资的0.8%。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来看,苏州民间投资占全市比重从2003年的24.8%攀升至2022年的56.58%,超过一半。而外资占比则从30.47%锐减为13.28%,三分之一的天下萎缩成了七分之一。从工业企业产值来看,苏州民营经济的占比从2003年的36.8%增长至今天的43.3%,而外资的占比则从60%降低为53%。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内资,正如潮水般不断涌入苏州,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很多人印象中,苏州的外资企业呼风唤雨,民营企业却鲜有耳闻。一说起深圳,你会想到华为、比亚迪、大疆;一说到上海,你会想到中芯国际、上汽集团。但说到苏州,可能大脑一片空白。实际上,苏州的民企多以to B业务为主,不为普通消费者所熟悉,但硬实力远超外界想象。在”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苏州共有26家企业入围,数量超过深圳(25家)、北京(23家)和上海(18家)。而在”2022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苏州共有25家企业入围,其中恒力集团荣登全国榜首。这家公司的实力令人惊叹:年营收7000多亿元,与上汽集团旗鼓相当,超过了华为、联想。在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恒力位居第75名,比华为高出整整21个位次。但就知名度而言,这家苏州第一民企显然低调许多,多扮演”隐形冠军”的角色。它从纺织起家,如今已布局炼油、石化、聚酯新材料和纺织全产业链,是全球最大的功能性纤维生产基地和织造企业之一。盛虹控股原先只是一家小小的村办小厂,如今已跻身世界经济舞台的聚光灯下,是苏州第二大也是全江苏省第二大民企,位列《财富》世界500强第241位,涉及石化、炼油等产业。亨通光电原先是一个乡镇小厂,如今发展成为中国光纤通信、智能电网领域规模最大的系统集成商和网络服务商,跻身全球光纤通信前三强,营收超过千亿。这就是苏州民企的实力。一个新苏州正在破茧而出。
02″穷”苏州正在变富
对于苏州而言,从外资独大到内资爆发性增长,让这个城市真正变得富庶起来。二十年前,苏州和成都哪个城市更富有?大多数人可能会选苏州,毕竟成都深居内陆,远离海岸线一千多公里,是中西部城市,怎么可能比得上富庶的江南?实际上却出乎意料。2003年苏州的私人拥有汽车量为16.8万辆,比成都的34.5万辆少;2004年,苏州的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1470亿元,低于成都的1494亿元;苏州的人均住房面积为18.6平方米,成都是27.1平方米,少了8.5平方米。造成如此反差,主要是因为过度依赖外资驱动,即让整个苏州沦为全球跨国公司的大车间,导致苏州人富不起来。据有些经济学家估计,在中国加入WTO那几年,外国投资商拿出30%的资本,拥有50%的股份,却拿走了70%的利润。而”贴牌生产”更甚,外国人拿走了92%的利润,中国最多只能拿到8%。在这种”房东经济”、”打工人经济”的模式下,外资赚得盆满钵满,劳动者只赚取到少量的代工费用,政府也只拿到低廉的土地、房屋租赁费以及税收。可谓富了外资股东,穷了苏州。自打苏州从外资转向内资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穷”苏州人变富了。2022年苏州的人均住房面积为47平方米,成都是36.58平方米,苏州已经超过了成都;苏州的私家车保有量为416.7万辆,成都为502.2万辆,差距从2倍缩小为1.2倍。这无疑是改革开放之后,苏州又一场重要的成人礼。来看人均GDP。2004年,苏州的人均GDP是同期全国人均GDP的5倍多。但如果用收入来衡量,苏州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左右。到了2022年,苏州的人均GDP为全国平均的2.2倍,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全国平均的1.6倍。过去,苏州的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值,远远超过了苏州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值。但是,现在这种差值已经大大缩小,说明当地的社会财富分配机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再是倾斜于企业部门(以外资股东为代表)、政府部门,住户部门也能摘到更多经济发展的果子。除此之外,还有几个数据可以说明苏州的民富程度。首先是年度个税总额,它可以用来衡量城市工薪阶层中、高收入者的重要指标。在去年的个人所得税收入上,苏州位列全国第六,超过了宁波、成都和南京。其次是超级富豪的数量,这代表着一个城市高净值人群的实力。苏州拥有19位10亿美金企业家,与悉尼、迪拜、斯德哥尔摩斯和达拉斯并列全球第26名。放全国来看的话,苏州的富豪人数位列全国第10名,超过了成都、长沙、厦门、无锡。最后是上市公司的数量和市值,代表着这个城市老板阶层的”民富”程度。许多民营企业主,一旦完成上市”敲钟”,就可能在一夜之间摇身成为千万乃至亿万富翁。截止2023年5月,苏州的上市公司数量为203家,数量和总市值均位居全国第6,超过了南京、成都、宁波和无锡。从新加坡人的苏州、台湾人的苏州,变成苏州人的苏州。这个颠覆性的改变,让姑苏城真正实现了藏富于民。
03从”打工人”到科学家
外资到内资的转变,还有第二个好处,就是强起来了。过去,在外资和外循环的双重奏下,苏州走上了以市场换技术的道路。但实际上也是一个巨大的”陷阱”,因为合资并不一定能带来技术的扩散。所谓的市场换技术,只是换来一堆的图纸。有了加工生产能力,并不代表就有技术研发能力,外资始终掌握绝对的话语权。外资进来的第一件事,可能就是把研发部门给解散了。就算留下来了,合资公司连想要修改设计图纸上一颗螺丝的权力都没有,沦为全球的加工厂。而且,整个制造体系都是外资搬来的,并非苏州自己内发生长起来的。有专家将这个过程称为”外科手术式植入”,这种加装式的产业结构,最大的问题是非常容易随时迁移。从2014年开始,富士康、希捷科技、JDI、日系电工等不少知名外资企业陆续撤离苏州。其中有一部分的原因就是,苏州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具备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和生态环境成本等优势,已经逐步弱化。于是,外资选择将生产线转移到成本更低廉的地方,比如越南等。不想一辈子只替别人打工,苏州就必须成为有自主开发能力的”科学家”。合资也好、技术引进也罢,都取代不了自主开发产品对于技术学习的作用,而这背后正是需要有强大的本土民族产业做后盾。内资的蓬勃发展,让苏州出现了一个不断壮大的企业家阶层,其创新精神越发强大。在《2022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中,苏州位列第二,排名较去年提升1位。最近几年,苏州在科技创新领域频频发力,专利授权量突飞猛进,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也快速攀升。2022年,苏州专利授权量达150747件,每万人专利授权数量高居全国第二名,仅次于深圳。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为22874.64亿元,增速从2019年的1.7%飙升至2022年的4.7%。民营企业也交出不少漂亮的成绩单: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的代表信达生物,2017年与美国礼来制药达成了33亿美元的合作。这是国际医药巨头企业第一次不计成本地买下中国企业发明的原创药。天臣国际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是国内吻合器领域专利技术最多、获得国际认证最多的高新技术企业,打破了美国两大企业对高端外科手术器械市场的长期垄断。富强科技在2019年的时候把自主研发的八条智能自动化生产线,包括产品、设备连带MES系统软件反向出售给世界制造强国德国。另一家中小企业派瑞宁科技有限公司,也是苏州自主研发的典型代表。2022年,凭借”一种闪烁脉冲的数字化方法”,它成为苏州首个中国专利奖金奖的企业,并一举夺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设立的”全球奖”。要知道,这个奖项全球仅有五个名额。根据《我国上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研究(2022)》报告显示,苏州一共有30家专精特新企业上市,数量上仅次于上海、深圳和北京。曾经苏州有多依赖外资,如今它就对内资有多强烈的渴望。曾经外循环对苏州经济的驱动力有多强,如今它就要让内循环迸发出更大的马力。这就是今天中国最强地级市的巨大转变。这是一条与以往完全不同的道路,但苏州必须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