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5日,一则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画面中,上海万象城一家备受追捧的网红面包店打烊后,店员正将一筐筐未售出的面包装进垃圾袋,这一场景让众多网友直呼”看着心疼”。
这起事件迅速点燃了公众对食品浪费问题的关注。涉事门店工作人员解释称,这是公司统一规定,每天营业结束后必须对未售出的面包进行销毁处理。这一做法虽然符合行业惯例,却引发了关于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思考。
面对这一现象,业内专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首先,企业应从生产源头控制浪费,通过精准的市场调研和大数据分析,结合客流量、销售记录等数据,实现按需生产。同时,加大保鲜技术研发投入,延长面包等短保食品的货架期,从而减少因保质期限制造成的损耗。
其次,企业可以探索多元化的余量食物处理方式。例如,将剩余面包用于制作公益餐食或烘焙课程,或通过线上平台以折扣价销售,实现”食物梯次利用”。这些创新模式既能创造新的营收增长点,又能有效降低浪费率。
专家强调,食品资源最理想的归宿是进入消费者口中。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最终目标都应指向”物尽其用”——让每一份食物都能发挥其最大价值,在满足人类需求后完成使命,而非成为垃圾填埋场的过客。这一讨论不仅关乎企业运营效率,更折射出全社会对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