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常温超导”已成为当下最炙手可热的话题——从自媒体的轮番炒作到B站up主的争相科普,再到资本圈的疯狂追捧,这场关于“常温超导”的狂欢似乎让所有人都赢得了胜利。自韩国团队近期宣称成功合成“LK-99”这种可实现“常温超导”的物质以来,全球的目光都被彻底点燃。这不仅因为他们的样品在常温常压下展现出“迈斯纳”效应,更因其从材料到工艺的极致简化,甚至有人戏称“实验中最昂贵的道具只是一个陶瓷坩埚”,以至于中学实验室都能轻易复刻——如今已有众多业余物理爱好者投身于“LK-99”的复现实验中。arXiv上的论文截图这一突破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无异于某天你突然发现,用五金店里的普通材料也能组装出一台光刻机。更令人振奋的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团队率先复现了“LK-99”,随后美国劳伦斯实验室和俄罗斯实验室也通过各自方法验证或复现了这一成果。这与此前迪亚斯声称的“超导”截然不同——因为可重复验证,说明韩国团队并非无稽之谈,这项研究至少具备可行性。制备简单且廉价的常温常压超导材料……看到这一进展,许多人不禁恍惚:佛祖、玉帝与上帝是否突然决定降低人类进化的难度?这“物理学圣杯”的降临,难道如此轻易?随着美股AMSC(美国超导)股价昨日暴涨140%,这场关于人类未来、财富密码与尖端科技的狂欢已彻底失控——我们似乎正站在新一代工业革命的门槛上。但现实是,无论LK-99是否真能成为“人类新希望”,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常温超导”仍遥不可及。作为关注此事的观察者,本文将深入探讨“常温超导”的真相及其引发的思考。韩国团队确实发表了论文、完成了实验,但即便LK-99是划时代的发现,其理论支撑也远不足以推动未来发展。韩国人的LK-99虽具创新性,但距离“开创历史新纪元”尚有差距,他们的探索值得尊敬,但为此陷入非理性狂热甚至全盘押注,则显得过于后现代。###“常温超导”的美丽未来要理解“常温超导”,首先需明确“超导”的概念。超导现象由昂内斯于1911年首次发现,诺贝尔奖官网有相关记载。“导体能导电”是常识,但即便是银铜等优良导体也存在电阻。在常温下,金属导线可喻为河流,“电子”是流动的“河水”,“金属阳离子”则是河床中的“礁石”。电子从高电势流向低电势,如同河水从高山流向平原,这就是导电的原理。绝缘体之所以不导电,是因为其“河床”过于崎岖,将河流完全阻断。但类似水势足够大时能冲垮大坝,绝缘体在高压下也会被击穿。电子流动时必然与“礁石”碰撞,激起“浪花”——这就是电阻,它描述了阻碍电子运动的物理量。电阻虽能导电,却会发热损耗能量,给人类带来诸多隐忧。因此,科学家们自发现电阻的弊端后,便致力于“消灭”它,要么通过极低温度,要么通过超高压强。这两种方法虽有效,却极不实用。于是,人类将目光投向第三条路:开发常温常压下的超导体。“LK-99”正是这一方向上的突破性成果,它凭借独特的微观结构实现了超导材料特有的“迈斯纳”效应。可以说,当下人类已前所未有地接近“常温超导”的梦想。这便是为何全球如此兴奋——若成功,将意味着找到零电阻的常温导体,让《地球Online》的游戏难度骤降N个等级。###超导技术的颠覆性应用首先,“超导电器”将彻底改变散热问题。以显卡为例,无需巨型风扇即可散热,空间可容纳更多GPU芯片,电脑性能或将提升数十上百倍。芯片本身也可用超导材料制造,家用台式机性能媲美工作站。手机发热耗电问题也将迎刃而解,续航能力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将因超导电机而动力澎湃,功率或媲美卡车。电池问题也将迎来史诗级突破——超导电池充电可能只需毫秒级,且无充放电损耗寿命问题,更无锂电池受撞击爆炸的风险。高铁作为用电驱动交通工具,常温超导技术的应用将使其大规模普及成为可能。至于“超导发电”,用超导材料制造的发电机将大幅提升发电能力,同时体积更小。无电阻特性还可让人类捕捉并利用更多微弱能量。最新消息显示“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首次超越煤电”——若常温超导材料崛起,配合先进储能系统,能源危机或将终结。甚至困扰人类数十年的可控核聚变,也可能从“还有50年”变为“还有20年”。图(a)中国科学家提议建设的CEPC-SPPC,图(b)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提议建设的FCC,均基于高场超导磁体技术,以实现100 TeV以上的对撞能量。###LK-99,真的值得狂欢吗?然而,为常温超导的实现而过度兴奋,或许为时过早。常温超导描绘的前景固然诱人,但并不意味着人类已站在新工业革命的门口。LK-99的电阻测试至今未通过,北航和印度国家物理实验室的实验也显示未观察到其磁悬浮和零电阻现象。真正的超导体不仅能在磁体上方悬浮,置于磁体下方时同样能反常识地悬浮,而韩国团队的产品似乎并不具备这一特性。arXiv发布论文门槛极低,每年都有团队声称发现室温超导体,但无一得到严谨实验验证。图为2016年发表在arXiv的论文。巴丁、库柏、施里弗的BCS理论虽未过时——常压下超导转变温度不超过40K,但已发现部分“高温超导体”不遵循该理论。当前理论发展滞后于实验结果:现实中确实存在LK-99,但对其超导原理的理论解释却存在空白。韩国人告诉我们如何制造它,却无法解释为何这样制造能成功——这如同古人虽会生火却不知其化学本质。现代科学容不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发现。论文尝试从结构解释LK-99室温超导原理若无法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LK-99的工业级量产将无从谈起,所有美好畅想都只是镜花水月。说到底,若LK-99无法通过电阻测试,这次狂欢很可能又是一场空欢喜。即便LK-99成功,建立理论、摸索稳定制备方法也需要漫长时间。从实验室样品到工业化量产再到广泛应用,每一步都需时间积累。半导体行业从笨拙走向3nm制程历经数十年,即便LK-99真实存在,我们至少需要10年才能等到商业化超导材料,之后仍需数十年才能全面普及。###结语总而言之,且耐心等待……老奶奶,看看我们这款常温超导的保健枕头吧!说到底,LK-99这事儿值得高兴,无论真假、无论能否解释,它都是人类追寻物理学圣杯的伟大尝试。无论成败,都是壮举。但令人失望的是舆论场的浮躁——太多熟悉套路了,还记得当年火爆的“元宇宙”吗?年初闹腾的AI吗?扎克伯格将Facebook更名为Meta掀起“元宇宙”狂潮时,国内科技大V甚至搞出“元宇宙第一家族”,吓得我赶紧翻日历确认是否仍属21世纪。LK-99若失败,尚可接受;若成功,又不知将掀起怎样的新乐子?这些年骗老人的“高科技”从磁场到红外线再到纳米材料、区块链,未来或许会有人用“常温超导+鸡蛋”套路忽悠老太太买保健品。这一轮“超导狂潮”让自媒体赢取流量,B站up主涨粉,资本炒作新概念,网文界更是连“常温超导重生文”都安排上了。话说回来……哪一次不是热热闹闹宣称改变世界?哪一次不是投资百亿说要颠覆行业?哪一次不是从《山海经》里抠出古怪名字?家人们谁懂啊,真的累了。LK-99这事儿现在可能还处于“八字没一撇”阶段。至少截至我写作时,全球科研机构均未观测到其超导性,只有抗磁性和悬浮记录,无零电阻数据。虽然它是伟大尝试,但沸腾确实过度了。“常温超导”是科研攻关,但在我国自媒体舆论场中,它已成为流量密码。最后引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袁岚峰老师的经典比喻:韩国论文即使正确,其意义也有限——它距离解释室温常压超导,就像从预测孕妇临盆到预测孩子未来得诺贝尔奖那么遥远。好了,吃瓜结束,散会。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微新创想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微新创想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http://www.idea200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