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豹变(ID:baobiannews),作者:宋子豪,编辑:刘杨,微新创想经授权转载,头图来源图虫创意

“快要充不起电了。”近日,充电桩充电涨价引发热议,不少电动车车主在社交平台表示,7月以来,公共充电桩使用费用迅速上涨,有些猝不及防。其中,有上海的车主发现,同一时间段上海虹桥商务区附近的公共充电桩充电价格,已经从之前的1.15元/度上涨到2.15元/度,一夜之间几乎翻倍。无独有偶,郑州也有车主发现,市区内不少充电桩,即使在最便宜的谷电阶段,每度电的充电价格也从原来的0.45元上涨至0.73元,白天最高电价逼近2元/度。8月4日,《豹变》将充电APP定位切换到郑州市区发现,部分充电桩在23点到次日7点的价格已经上涨到了0.97元,上涨超过一倍。广州、青岛、重庆等地的车主也反映充电桩价格有所上涨,涉及涨价的公共充电桩运营商包括特来电、星星充电、e充电等。

电动车的一大优势在于使用成本低于燃油车,车主往往也更关心使用成本。按照当下的上涨幅度,如果每天充电,一天的充电成本会上涨15-16元,一个月下来可能多花500-600元。不少使用电动车的网约车司机被逼成了“充电特种兵”,每天卡点在23点到第二天7点的谷电阶段,驱车到充电成本较低的郊区充电。

值得注意的是,夏季充电涨价有用电高峰、电费普涨的因素,但《豹变》发现,除了电费,充电桩运营商收取的服务费也在涨,这甚至是部分地区运营商涨价的主要因素。因此,有不少车主质疑公共充电桩是否到了割韭菜的时候?长此以往,公共充电桩会成为共享充电宝一样的充电刺客吗?涨价会持续多久?

来自天津的邹明表示,自己常用小桔充电和星星充电两家运营商的充电桩:“大概夏至那天开始吧,充电APP上显示都涨价了,以前谷电时段一度电的电费加上服务费4毛多,现在6毛多,平电和峰电也都涨价了。”同样来自天津的莫女士说,自己经常使用的快电APP涨价更多:“以前最低是0.42元/度,现在最低0.83元/度,各时段每度基本上涨了0.4元。”

对此,有人认为,面粉涨价,面包自然涨价。来自重庆的某新能源车俱乐部的管理人员张力说:“这是夏季缺电、限电导致的周期性涨价,夏季一过就会降。因为大型充电站属于工业用电,每年到了电荒的时候,都会临时调价,峰电时间价格会比较高。”

国内电动车充电方式可以分为家用充电桩和公共充电桩两类,而公共充电桩行业又可以分为以特来电、星星充电为代表的充电桩运营商,以蔚来、特斯拉为代表的车企自建模式,以及以能链、云快充为代表的第三方充电服务平台。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截至2023年6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665.2万台,其中私人充电桩450.3万台,占总体充电桩数量的78%。公共充电桩214.9万台,占比22%。有安装了私桩的车主向《豹变》表示,夏季居民电费略有上调,但只涨了几分钱。相对来说,充电站使用的工业用电电费本身就高于家装充电桩的居民用电。

今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第三监管周期省级电网输配电价及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到,6月1日开始实行新电价方案,将用户用电价格逐步归并为居民生活、农业生产及工商业用电三类。比如,上海当地e充电曾发布公告,充电站电价在尖峰平谷四个时间段分别为1.62元、1.30元、0.73元、0.32元。张力算了一笔账,以现在最高的充电费用每度2.05元计算,如果电动车每百公里用电15kwh乘上2.05元,再分摊到100公里,每公里充电成本是0.3元,依然低于燃油车。“同价格区间的燃油车,比如迈腾、帕萨特之类的油车,在市区百公里油耗6-8升左右(工信部综合油耗5.8升),算下来每公里要0.49-0.65元(以北京地区95号汽油8.16元每升计算)。”他说。

电动车充电价格暴涨 车主变身充电特种兵插图

但是,车主担心公共充电费用像油价一样,一路上涨。《豹变》对比特来电、星星充电、e充电三家公共充电桩运营商龙头发现,在北京地区,许多电站的服务费已经整齐划一上涨到0.8元。而在2022年,运营商的服务费均价约为0.5元左右。截至2023年6月,我国公共充电桩运营商保有量前5企业为特来电、星星充电、云快充、国家电网、小桔充电,5家企业的充电桩保有量占国内充电桩总数的68.7%。龙头企业普遍上涨,让用户担心,这次涨价是夏季用电高峰的偶发情况,还是运营商的集体试探?

前景广阔,钱景堪忧

如果仅从行业经营状况来看,涨价似乎也有充足理由,因为当下的充电桩行业虽然前景广阔,但钱景堪忧。过去五年,国内充电桩市场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这与新能源车销量的增长关系密切。安信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至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18万辆上涨到687.23万辆,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05.3%。2022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25.6%,同比上涨12.2%。根据中汽协数据,今年1-6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74.7万辆,同比增长44.1%,市占率进一步上升至28.3%。与之配套的充电桩也加速布局,从2017年至2022年年底,国内充电桩保有量从44.6万台增长至521.0万台,复合增长率达到63.5%。车桩比也从2017年的4:1变成了2022年年底的2.5:1。充电桩相关行业不但需求旺盛,而且获得了政策大力支持。2023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到,新增公共充电桩(标准桩)与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标准车)比例力争达到1:1。根据工信部对充电桩的规划,安信证券测算,2023年-2030年,我国公共充电桩销量年复合增速仍将保持34.2%。但就是这样一个前景广阔的行业,龙头企业依然持续亏损。在A股上市公司中,已经布局充电桩产业链的公司超30家。其中,特来电母公司特锐德财报显示,特来电在2022年以36.3万台的充电桩保有量,超过星星充电成为国内公共桩市保有量最高的品牌。但从其公布的业绩来看,2022年营收45.7亿元,净亏损2600万元。另一家电力自动化电源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奥特迅的财报显示,2020年至2022年,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06亿元、-0.33亿元、-0.40亿元。奥特迅披露的2023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亏损1600万元至2450万元。这样的业绩,还是在行业一直有国家补贴的情况下产生的。在2022年,仅充电桩一项,特锐德收到的政府补助金额就高达3.1亿元。除了对企业的补贴,各城市也有自己的补贴政策。比如,北京市在2018年10月发布的《北京市电动汽车社会公用充电设施运营考核奖励暂行办法》规定:对考核评价最好的A级充电站给予每度电0.2元的奖励,奖励上限为1500度/千瓦·年。对考核评价最好的A级充电站给予106元/千瓦·年的奖励,奖励上限为20万元/站·年。这让人不禁疑问,运营商普遍难以盈利,是不是充电站的收费真的太低了?涨价的时候到了?

从投入成本来看,充电站属于典型的重资产行业,前期投入主要包括设备、土建施工、配电侧设备、安防系统四大方面。在收入模式上,公共充电站对外公开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充电服务费;为B端客户提供企业解决方法和综合服务;附加服务,比如充电桩上液晶屏幕或灯箱投放广告等。而从营收上看,充电服务费占营收的绝大部分,公共充电站盈利方式较为单一。2022年6月17日,能链智电CEO王阳在一次投资者线上交流会上,给大家算了一笔账:“市场当中最主流的充电桩,单根充电桩的硬件成本平均是在4万多元,同时还要租场地、电力增容、施工、建设,这样算下来一根充电桩的成本大概在10万到12万。如果这根桩做到单枪一天100度电,平均可以充5辆车,平均下来差不多三年可以回本。”这样看来,充电站的盈利和餐厅一样,讲究翻台率,但王阳提供的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数据。理想CEO李想曾在公开场合表示:“绝大部分企业做充电桩都不赚钱。”这是因为根据充电桩的成本,一根充电桩需要每天完成6-7单才能收支平衡,完成10单,盈利状况就会好于加油站。但目前市场上,一根充电桩普遍只能做到每天2-3单。如果按照每天2-3单,每单服务费在0.4元左右,单个充电桩的回本周期约为8年。前期投入高,回本周期长,让公共充电桩运营商的资金有一定压力。

行业发展初期,各大企业为了抢占市场,各显神通。特来电背靠上市企业,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建立充电站,星星充电通过招商扩大品牌影响力,国家电网在公路和下沉市场基建建设发力。但充电桩投入过多,也可能造成充电桩的浪费。住建部发布的《2021年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监测报告》就曾指出,全国25座大城市中,深圳公用充电桩密度达到73.2台/平方公里,覆盖率第一,但深圳平均桩数利用率却最低,仅为14.2%。对于当下的涨价,一位绍兴的充电桩公司运营人员表示:“主要是国家补贴少了,补的钱少,用户出的就多了。”天风证券的报告《充电运营的经济性路在何方》也指出,随着行业成熟,多省呈现建设补贴下降的趋势。补贴减少也许会导致企业营收压力进一步增大,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当然是服务费涨价。但从长远考虑,提高运维能力,从而提高每个充电桩的利用率,可能是更好的经营逻辑。西南证券研报指出,以特来电充电数据计算,利用率每提升0.1%,能带来发电量增加近1亿度,对应毛利润弹性约4000万元。也许,提高充电桩利用率,是企业和用户更喜闻乐见的共赢手段。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微新创想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微新创想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http://www.idea2003.com/。

最新快讯

2025年10月29日

18:11
松智达机器人近日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成功完成500万元天使轮融资,领投方为中楝投资。这家专注于智能制造与柔性物流系统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成为自动化解决方案领域的佼佼者。 松智达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自主研发的复合机器人技术,该技术巧妙融合了激光SLAM、视觉识别、物联网以及边缘计算等多项尖端科技。通过这些技术的协同作用,松智达能够提供从移动底...
18:11
日本电气公司近日正式宣布达成一项重大战略交易,将以28.9亿美元的价格全面收购全球领先的通信支撑解决方案供应商CSGS公司。此次收购不仅标志着日本电气在通信服务领域的重大布局升级,更将为其全球业务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CSGS作为通信行业解决方案的佼佼者,长期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增值服务。其核心业务涵盖精准互动解决方案的研发与应用,通过创新的互动技术帮...
18:11
中微公司近日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交出亮眼业绩单。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0.63亿元,同比增长46.40%,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其中,刻蚀设备收入贡献突出,达到61.01亿元,成为公司业绩的重要支柱。薄膜设备业务更是实现爆发式增长,收入同比激增1332.69%,彰显出该业务板块的巨大潜力。报告显示,公司净利润为12.11亿元,同比增长32.66%,盈...
18:11
恒誉环保近日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成功与欧洲某知名客户达成战略合作,双方正式签署了新销售合同。根据协议,恒誉环保将为其位于欧洲的示范项目提供一套"全新一代•大型工业连续化智能废轮胎裂解生产线",合同总金额高达14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9970万元(含税)。这一重大合作不仅标志着双方在欧洲市场的第四度携手,更充分展现了客户对恒誉环保技术创新实力和项目实施能力的...
18:11
2025年10月31日,备受市场瞩目的泰金新能科创板IPO申请将正式提交上交所审议。这家由陕西省财政厅通过西北院控股的优质企业,专注于电解铜箔用钛阳极的研发与生产,其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市占率表现尤为亮眼。近年来,泰金新能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2022年至2024年营收从10.05亿元稳步提升至21.94亿元,三年间实现翻倍增长,净利润同步增长一倍,...
18:11
2025年10月29日,苏宁易购正式发布一款专为中老年群体量身打造的AI原生生活服务APP——朝夕相伴。这款应用以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深度融合“灵思”大模型与智能体技术,打造出一位亲切贴心的AI助手“夕夕”,为老年用户带来全方位的适老化服务体验。朝夕相伴APP集成了健康管理、生活服务与智能购物三大核心功能,旨在解决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
18:11
2025年10月29日,一则备受瞩目的消息传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正酝酿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旨在显著加速部分仿制药的审批进程。这一系列变革的核心目标在于提升全球药品的可及性,同时有效降低患者的用药经济负担。据悉,FDA正积极优化其审评机制,预计通过引入更高效的评估标准和简化审批流程,大幅缩短仿制药从研发到上市的等待时间。这一重大政策调整预计将对...
18:11
2025年10月29日,西部黄金正式宣布其全资子公司新疆美盛将开展一项重要业务操作,计划向关联方五鑫铜业销售约3000吨金精矿,预计交易总额高达1.90亿元人民币。这一战略举措的核心目标在于显著提升公司的整体经营效益,同时加速资金周转效率,为企业注入强劲的现金流动力。 西部黄金方面特别强调,此次与关联方的交易安排已经经过审慎评估,不会对公司当前及未来的财务状...
18:11
翔鹭钨业近日正式发布其2025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数据显示公司经营状况呈现强劲增长态势。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总营收16.1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4.00%,这一成绩充分展现了企业稳健的发展步伐。尤为亮眼的是净利润表现,达到5177.33万元,同比增长幅度高达259.65%,彰显出公司盈利能力的显著提升。 从季度维度来看,第三季度的业绩尤为突出。公司当季营收达...
18:04
谷歌近期为 Gemini 应用推出了一项令人瞩目的创新功能 —— 用户现在能够通过简单的文本指令或文件上传,轻松实现幻灯片演示文稿的自动化生成。这项功能已率先向 Workspace 用户开放,为职场人士和学术界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体验。只需在 Gemini 应用中输入演示主题或上传相关资料,AI 将迅速构建出包含专业主题设计和高清配图的演示文稿。更值得一...
18:04
腾讯混元近日重磅推出国内首款交互式AI播客,以革命性的方式重塑了传统播客的收听模式。这一创新产品彻底打破了单向收听的局限,让听众能够通过语音或文字实时与主持人和嘉宾互动,即时获取所需信息,显著提升了播客的互动性和信息效率。 在传统播客中,听众往往只能被动收听,遇到疑问时只能等待播客结束后再自行寻找答案。而腾讯混元交互式AI播客的问世,让用户可以在播放过程中随...
17:37
2025年10月28日,浙江仙通迎来重大战略动向,其第二大股东李起富与七腾机器人正式签署增资协议,计划以1.3亿元人民币认缴七腾机器人新增注册资本。这一合作标志着浙江仙通在机器人领域的初步布局,也预示着双方未来可能展开深度产业协同。 根据协议具体条款,李起富将在增资完成后7个月内,全面协助浙江仙通建立首期年产超1000台防爆机器人的生产能力。这一产能目标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