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杭州发生一起令人痛心的儿童铅中毒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名年仅6个月大的婴儿与母亲同时被确诊为严重铅中毒,血铅浓度远超安全标准,暴露出网络健康信息的真伪难辨及儿童安全防护的严峻问题。
据患儿母亲陈女士回忆,她在一月前首次发现孩子出现异常——6个月大的宝宝突然食欲不振,喝奶时频繁呕吐,甚至反复出现恶心症状。经过辗转多家医院两周的求诊,孩子最终被确诊为严重铅中毒,而陪同检查的陈女士也被查出血铅超标。医生在详细询问后得知,陈女士近期为追求”美白效果”,从网络平台学用了用醋酸铅溶液湿敷洗手的”护肤秘方”,且每日洗手次数高达十余次。由于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残留在手部的醋酸铅溶液通过接触奶瓶、喂养等日常行为,间接渗入婴儿体内,最终导致母婴双双中毒。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职业病科接诊医生表示,婴儿血铅浓度高达700μg/L(正常值应低于100μg/L),母亲血铅浓度也超过600μg/L,均达到重度铅中毒标准。经过积极驱铅治疗,母女二人已脱离生命危险,但铅对神经系统造成的损伤可能存在长期影响。医生特别强调,婴幼儿代谢能力较弱,铅中毒后更易出现智力发育迟缓、贫血等后遗症。
为预防类似事件发生,医生提出家庭防护”六不”原则:不购买无质检标识的”三无产品”;新装修房屋至少通风6个月;避免儿童接触老旧物品;不用非正规渠道的化妆品;定期清洁儿童玩具;发现异常及时检测血铅。这起事件为公众敲响警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科学甄别健康信息、筑牢儿童安全防线刻不容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