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调味品行业备受瞩目,创新品牌与产品层出不穷,资本也积极布局。然而,这个快速发展的行业并非坦途。中式调味品企业受限于区域菜系的多样性,在规模化扩张中面临挑战;与此同时,标准化程度更高的西式酱料,随着餐饮连锁化进程加速被消费者广泛接受,如新奥尔良烤鸡腌料、美乃滋等。Frost & Sullivan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西式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达330亿元,较2016年的170亿元增长93%,五年复合增长率达14%。本文与安可资本创始人齐剑哲、厚生资本董事总经理陈功栋、倍乐食品创始人张明探讨中国西式酱料产业的现状与未来,本土企业如何实现“弯道超车”?中西融合,西式酱料进入更多场景
经典西式快餐品牌加速下沉,本土品牌华莱士门店超两万家,Five Guys、Shake Shack等新玩家入局,Popeyes重返上海。西式快餐的多元化发展让消费者逐渐接受西式口味,对西餐酱料的需求日益增长。番茄酱配薯条、罗勒酱拌意面等西式酱料频繁出现在日常餐桌。此外,西式酱料在预包装食品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如营收增长76.81%达10亿的空刻意面就大量使用西式酱料。齐剑哲指出,消费者对西式口味的接受度提升,不仅推动传统西式酱料普及,更让“新式”西式酱料进入中餐场景,如番茄牛腩、松露红烧肉等。张明观察到,中秋月饼、端午粽子等传统食品也开始融入西式酱料,迎合年轻消费者需求。倍乐食品的酱料产品在现制饼房渠道增长迅速,年增长率达100%,正逐步打破日本企业垄断局面。
陈功栋回顾了西式酱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从国际连锁快餐引领,到中西融合企业崛起,再到预制菜、方便食品的广泛应用。西式酱料需求随食品工业化、烹饪便捷化、口味多元化趋势快速增长。新趋势带来新需求,本土企业“弯道超车”的机会正在显现。齐剑哲认为,尽管海外品牌在中国市场时间较长,但本土企业凭借研发能力提升和多元化需求,已开始挑战传统巨头地位,如宝立食品、立高食品等。安可资本数据显示,宝立、立高、倍乐等本土企业在主要渠道已崭露头角,西式酱料竞争格局正在重构。
张明指出,本土企业成长的“空隙”源于消费升级驱动的需求两极化:部分客户追求性价比,国外品牌已建立优势;另一部分客户则需求产品升级,中国市场需要记忆性特色和定制化服务。倍乐定位中高端西式酱料,聚焦烘焙场景,推出真芝士酱、真水果果酱等升级产品。传统巨头受限于组织架构、生产线成本、价格带限制,难以满足新兴需求,为本土企业留下发展空间。敏捷、优质的定制化产品或成“弯道超车”关键。
产品升级知易行难。宝立食品或许能提供借鉴:作为西式复合调味品代表,其高效研发能力可提供一站式菜单提案,技术实力强,与大B客户合作积累大量配方数据,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宝立已形成定制化研发、柔性化生产、体系化品控等综合优势。张明分享倍乐经验:始终具备柔性开发能力和一站式服务能力,引入瑞士、德国一产线满足真食材需求。定制产品是生产企业与客户共创,提高客户粘性。定制化与规模化需动态平衡,市场自然选择会推动小批量产品形成规模,逐步优化成本。
成长中的行业孕育新巨头。齐剑哲认为,相比中式复合调味品,西式调味品标准化程度更高,依托西式化口味趋势和食品增量红利,有机会借助资本快速成长为行业龙头。虽然海外品牌在番茄酱、蛋黄酱等标品有优势,但消费者口味变化倒逼品牌持续创新,对供应链服务商提出更高要求。“这将改变中国西式调味品格局,涌现多家产品研发驱动的新兴企业。”齐剑哲表示。陈功栋指出,厚生资本专注食品赛道,关注复合调味料是基于“食品工业化、标准化”主题,包括预制品、复合调味料、自动化工业设备,其中复合调味料作为味觉核心记忆处于核心地位。厚生认为该领域潜力巨大,目前尚未出现本土巨头,未来将推动大巨头产生。
厚生投资在复合调味料领域布局双盈食品:这家以工业化和餐饮定制化为核心的龙头企业服务众多大型客户。陈功栋研究味好美等国外品牌发展路径后认为,中国市场尚处成长早期,西式调味品品类分散,未来可围绕平台型企业通过并购打造世界级竞争力企业。味好美历经134年才成长为西式调味品巨头。期待本土西式调味料企业从打磨研发能力开始,逐步缔造自己的百年帝国。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微新创想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微新创想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http://www.idea2003.com/。
